深入实践人性化服务理念,让居民办事更加方便,生活更有尊严
建设社区公共服务大厅,开通网上办事大厅,构建“分布式网络化”办事体系,逐步实现“同街通办”。开通网上办事大厅,方便居民足不出户完成资料、材料的提交和预审、办事进度的查询等。建设社区公共服务大厅,与街道公共服务大厅有机结合,将服务事项办理下沉至社区,增加社区预受理材料和服务咨询的登记流转权限,社区通过即时办结和全程代办两种方式为居民就近提供一站式服务;逐步实现居民办事在街道任一社区公共服务大厅通办通结。实现“街居联动”、“同街通办”,让群众办事省钱、省时、省心、省力。
整合社会商业机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队伍,构建便捷生活服务体系。协调邮政系统在社区开设邮政服务代办点,开展“邮政进社区”活动。协调整合各社区资源开设便民菜站,整合利用各社区周边数百家社会商业机构,以补贴、奖励等多种方式设立便民餐车、老年饭桌、服务自助超市,开展便民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扎根社区,如韩家川大院社区“爱心妈妈”团队结对子帮扶贫困孤儿的活动深受群众好评。西苑挂甲屯社区联合颐和园消防中队武警官兵、社区志愿者以及附近医疗药店、理发店志愿者组成“青风”假日服务分队,以上门服务、免费服务等方式参与社区服务,并形成常态化机制。在街道层面,进一步规范私人个体协会、颐和园义务指路处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为游览颐和园的广大中外游客提供服务,扩大了地区志愿服务的影响力。
平等均衡,扶贫济困,让居民生活更有尊严。通过将人性化服务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个性化、免打扰、有尊严三个层次,在社保、民政等各种惠民服务过程中,把满足个性化需求作为人性化服务的最低层次,把“服务就在你身边,但只在需要的时候才出现”即免打扰作为人性化服务的第二个层次,把“公事公办”变成“真心相助、平等相待”让群众享有尊严作为人性化服务的最高境界,让困难群众、弱势群体感受到温暖和平等,避免使其产生被施舍、被怜悯的感觉,鼓励其重树生活的信心,更加自信、自尊、自强。
加强非京籍新居民的组织和服务,实现非京籍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同服务、同管理、同参与、同受益”
聘请“新居民”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变“被管理者”为“管理者”。街道在福缘门、西苑挂甲屯两个流动人口集中的平房社区试点,从外来非京籍新居民中分别选聘在社区居住时间长、热心公益事业、在群众中威望高的熊伟和裴维忠担任社区主任助理,既让新居民感受到社区对自己的认可,获得自身奋斗的成功感,又通过他们向“新居民”传递政策,收集意见和建议,谋划社区发展,参与居民自治,实现居住地全员人口的一体化管理,建立一种没有户籍身份限制、政府依法行政、公民依法自治、社会依法参与的互动型治理模式。
“新居民”享受均等服务,变“外乡人”为“社区主人”。鼓励社区居委会和专业服务机构为“新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西苑挂甲屯社区向“新居民”率先印发2000多册《新居民生活服务指导手册》,《手册》内容涵盖了暂住证办理、房屋租赁合同、劳动合同保险、育龄妇女孕检、适龄儿童就读、煤气中毒预防等20余项服务,加大对“新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服务指导。把职业技能培训向新居民延伸,为他们更好地解决就业和融入城市社区生活奠定良好基础。举办“新居民”专场招聘会,为新居民就业提供绿色通道。此类措施拓展了对“新居民”提供服务的渠道。在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中,西苑挂甲屯社区主任助理裴维忠及时组织“新居民”参与疏通社区下水管道和清淤志愿行动,消除安全隐患,避免道路积水,体现了社区“新主人”的责任意识。
建设“新居民之家”,变“被服务”为“自我服务”。街道以“参与式社区服务”为突破口,引导“新居民”在助人自助过程中,分享成果、承担义务,培养社区互助精神,增强社区凝聚力。新居民的优秀代表、西苑挂甲屯社区主任助理裴维忠利用自身理发技能十几年如一日的为社区老人、贫困人群义务服务;福缘门社区主任助理熊伟投资8万余元创办社区新启蒙图书室,免费为居民提供图书阅览,丰富了社区新老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建设“新居民之家”,完全由新居民志愿者管理和服务,实现新居民的自我服务。
通过有效帮助、解决新居民生活和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增强新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社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共同营造一种平等相处、有机融合、和谐共生的整体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