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桥街道以网格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智能化支撑,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服务管理,努力打造以“环境优美、安宁有序、和谐共生、健康向上、服务周全、生活幸福”为内涵的“宜居青龙桥”品牌。
全面推行网格化,促进管理从“粗放”到“精细”、从“漏洞百出”到“密不透风”
“三级四类”划分网格,按需配置人员力量。将整个辖区划分为“街道网格—社区网格—网格单元”三级,同时将21个社区网格下划的83个网格单元分为四类,包括协调服务类44个(大院社区或单位)、整合服务类 5个(企业集中办公区)、管控服务类32个(平房居住区)、管理保障类 2个(山地林区和西苑交通枢纽)。
网格力量的基本配备为1(格长)+X(副格长)+Y(多种力量)的模式,X和Y的配备根据网格类型有所不同。协调服务类(大院社区、单位)网格单元强调把单位后勤、保卫部门负责人纳入网格;管控服务类则主要依靠城管、公安等执法力量和维稳信息员等群众力量进行服务,管理保障类的西部林区消防安全由西山林场承担主体责任。目前,街道已整合28类网格力量,包括街道科室人员、社区协管员、群众志愿者、物业公司人员、单位后勤和保卫部门工作人员,还包括城管、公安等垂直执法力量以及园林绿化局、环卫中心等区级部门力量。在不打破现有行政体制的前提下,通过各类条块力量在社区层面的整合,实现“扁平化”管理,基本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
加强力量整合,实现各种网格力量从“各扫门前雪”到“抱团作战”。各类专业型协管员向综合型协管员转变,城管、公安、社区流管员、巡防队员等各种网格力量共同在一个网格内开展工作,同时根据事件类型,互为帮手,互相支持,在各尽其责的基础上抱团作战,大大增强了网格处置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民警调取视频资料锁定犯罪嫌疑人,将照片下发给网格内的每个工作人员,网格人员在网格巡查服务期间如发现犯罪嫌疑人,即时会同巡防队围堵,直接通知民警抓捕,今年以来,通过这种方式已经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30多名。
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推动社区由“行政型”向“自治型”转型。对网格内的公共事件,如新设公共厕所的设置、垃圾站点的取消等,由居民代表讨论决定后落实,大大提高了公众参与度和社区自治能力。通过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营造自我管理的社会氛围,改变了以往居民群众围观、干扰、阻挠执法的不利局面,推动了拆除违章建筑、整治无照商贩等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如经过社区网格前期劝导,重点治理与快速处置小分队仅用两天时间拆除了福缘门社区违法建筑64户,共计2300平方米。
组建“房东协会”,通过“房东管人”实现“以房管人”,在提高对非京籍人口服务水平的同时加强出租房屋的管理。全地区2000多房东,平均每户租住房客近30人,32%以上的出租房屋可容纳50人以上。“房东协会”制定了《出租人文明公约》、《承租人文明公约》和《新居民便民服务手册》,为流动人口免费介绍房源,承诺 3天内帮租客办妥暂住证;街道鼓励房东加装门禁、摄像头,为主动安装门禁的房东补助200元,为主动安装摄像头的房东每户补助500元,增强了租户和房东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