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下午,在贵阳市花溪区阳光就业家园内,禁毒志愿者、心理咨询师李萌正在讲课。作为从德国留学归来并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她所面对的听众,是30名平凡但不普通的贵州妇女。这群妇女平均年龄达65岁,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国企退休职工,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特殊身份——“阳光妈妈”。
“‘阳光妈妈’让戒毒康复人员感受到‘我有家了’。她们用关爱打开这些人封闭已久的心门,引导他们向‘妈妈’倾诉心里话。”贵州省禁毒办谢桂英说,通过“阳光妈妈”和心理咨询师李萌对戒毒康复人员的心理疏导和矫正,“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沟通距离就能更短一些,心会贴得更近”。
“有了妈妈,吃饭香了睡得着觉了”
花溪阳光就业家园是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集中就业安置点,可一次性安置戒毒康复人员100人,目前安置了28人。据了解,园区现有2000平方米的食用菌培育车间、20多亩的放养鸡基地以及200余亩的果木培育基地。戒毒康复人员可在此从事种植、养殖等相关生产工作。园区还设置心理咨询室、减压室、治疗室等应对戒毒康复人员心瘾难戒的问题。
“戒毒康复人员刚来到阳光家园时,很多人内心是自闭的,对外是排斥的,我们那套常规的管理办法,他们打心里不接受。”谢桂英表示,“戒毒康复人员需要类似妈妈角色的人去帮助他们关爱他们。他们渴望全方位的关心。”
因此,在这个“家”里,最为活跃的是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妈妈。她们用真情与戒毒康复人员谈心交流,劝说他们改过自新、领悟人生、重塑人格、再树信心,真正实现就业,融入社会。
李萌说,“自从‘阳光妈妈’来了咱们家园以后,我们所有病友都反应,吃饭香了,晚上能睡得着觉了。”
“阳光妈妈”对戒毒康复人员的心理疏导之所以能发挥不小的作用,与很多“妈妈”的子女也是毒品受害者有一定关系。这些“妈妈”曾经被毒品“撕心裂肺”过,知道什么是痛,更了解“儿女”心中有多痛。
“为了孩子,我要放下自己的面子”
莫慧珠,63岁,供销社退休干部。一开始她并不想成为“阳光妈妈”。
“我以前觉得孩子沾上了毒品,使自己抬不起头来,做什么事都不想去声张。”莫慧珠讲道,“后来与几位‘阳光妈妈’和李萌医生谈话,她们的行动令我深受感动。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觉得阳光家园能指引他走向光明。于是我开始考虑自己是否应该加入进来帮助他以及其他人。”
莫慧珠说,自己的儿子在进入阳光家园之前与其后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以前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晚上就看电视、玩电脑。到了阳光家园之后,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在思想上和我交流得多了。他在家园里面的情况,‘阳光妈妈’给他思想、生活上的关心,他都跟我讲。”
“看到他这些表现,我心情也舒畅了。为了拯救孩子,我要放下自己的面子。我要参加到‘阳光妈妈’的队伍里面来,尽自己爱心妈妈的责任,和其他妈妈一道把孩子们指引到健康的道路上来。”莫慧珠激动地表示。
李萌介绍说,引入“阳光妈妈”,目的在于通过亲情这种最真挚的情感,唤起戒毒康复人员对妈妈的歉意和感恩;通过“妈妈”的“你今天快乐吗?你需要我的帮助吗?”这样的小问题,去慢慢改变戒毒康复人员孤苦无助的感受。
“浓缩大爱,用母亲的心温暖孩子”
很多“阳光妈妈”起初并不知道如何与阳光家园的“儿女”沟通。“毕竟我们都是小家庭的妈妈,如何去做好一个大家庭的妈妈,我们还真不清楚。”78岁的黄云红解释道。
黄云红原是一名教师,退休以后一直在自己热爱的教育领域做志愿者。李萌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这位慈祥而又博学的老人,游说她给戒毒康复人员当“妈妈”。
“我一开始真的觉得他们是坏人,不敢接触”。黄妈妈当时有些害怕,可是一听说那些戒毒康复青年如果没有正确的心理引导就很容易复吸,她心里又有点放不下。“走进了戒毒康复人员的生活,我便逐渐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
“首先他们是一个受害者,再加上他们是病人。党有这么好的政策,给他们建了阳光家园,当时我就想咱也尽点力呗。”黄云红说,“有家就有妈,有妈才是家。这帮孩子受到歧视,他们的心门是紧闭的。我就想把党和政府的大爱浓缩成我们一个个的母爱,用我们这些母亲的心去温暖这些孩子,用我们的爱把他们的心门打开,让阳光照进他们的心田。”
黄云红说,社会上还有很多人跟我原来一样,不理解戒毒康复人员。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关爱阳光家园。
花溪阳光就业家园有一首“阳光家园之歌”,歌词里这样写道:“阳光普照我的家园,阳光妈妈爱心切切,扬帆起航希望路,共建和谐幸福园……” (文中“阳光妈妈”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