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汉荣在基层一线调研
近年来,甘肃省检察机关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中心工作,以提升服务大局效果、提升参与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法律监督实效、提升检察管理水平、提升检察公信力等“五个提升”为目标,以改革创新、赶超进位为动力,依法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各项检察工作深入开展,检察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各项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进步,得到了高检院和省委的充分肯定。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到甘肃省检察院调研工作时,将全省检察工作形象地概括为“三个贴近”、“三个明显”、“一个改善”,即:检察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实际运作,紧紧地贴近了社会关切、发展实际和民生诉求;服务大局的成效明显,履行职责的成效明显,队伍建设的成效明显;办公条件明显改善。甘肃省政协主席冯健身在前不久的调研中,以“服务大局的能力水平有了巨大变化,检察队伍素质有了巨大变化,执法办案条件有了巨大变化”对甘肃检察工作做了概括评价。甘肃省检察院党组书记、代检察长路志强说:“2008年以来,甘肃检察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多个工作领域取得的经验做法得到省委和高检院的充分肯定,这为我们今后检察工作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印象一:转变观念明思路
观念决定成败,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甘肃省检察院党组结合全省检察工作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推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路并在实践中一以贯之。为提高各级检察院领导班子领导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能力,甘肃省检察院党组相继推行了定期督导调研、检察长办公会周例会、院领导工作日程公开和重要决策、工作情况向全院干警通报制度。为发挥市级院和省院中层干部的中坚作用,先后推行季度工作分析和情况通报、市级院检察长向省院述职、绩效考评结果向当地党委反馈等制度措施;为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先后组织开展了“提高素质年”、“作风建设年”等活动。这些举措在推进全省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省院的领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集中精力办了一批下级院办不了、不好办的事,解决了一批部门和普通干警难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市级院在执法办案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显现,工作机制制度进一步完善;检察队伍执法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
高检院作出推进案件管理机制改革、实行案件集中管理的决策部署后,甘肃省检察院把案管工作进展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督导调研内容,由省院党组成员和副厅级以上干部带队,分赴全省各地进行督导调研,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办法。前不久,甘肃省检察院联合甘肃省高级法院与甘肃省编办会签印发了《关于在市州设立审判、检察业务管理机构的通知》,一揽子解决了市州院案管机构设置问题。甘肃省115个市县检察院中,有87个院已经成立了案管机构。
“实践证明,我们确定的一系列工作思路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甘肃检察工作实际的,是全省检察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新进展的重要依仗,是对全省检察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乔汉荣说。
印象二:改革创新破难题
五年来,甘肃省检察院党组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检察工作全过程,在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检察管理、队伍建设、检务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探索,在促进各项检察工作快速发展的同时,培育出了许多鲜活的工作经验和亮点,各项执法办案指标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前移,有的跨入了先进院行列。
在陇原大地,处处可以感受到改革创新的浓厚氛围:白银市检察院的“五定”工作机制,陇南市检察院的职务犯罪案件一体化办案工作机制,金塔县检察院的“大刑检、大侦查、大综合”工作模式,等等。2012年9月,检察日报社“法治黄河行”采访组连续采访了甘肃省沿黄河的7个市县检察院,当地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条件、工作的亮点特色、干警的精神风貌无不给采访组留下了深刻印象。采访中记者们深深地感受到,甘肃检察工作之所以在艰苦落后的经济条件和工作环境下不甘居人后,能够每年上一个新台阶,就在于甘肃检察机关始终把改革创新贯穿检察工作全过程,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敢为人先的理念、超常规的举措,扎实做好赶超进位工作。
为切实提升甘肃检察队伍的综合素质,甘肃省检察院先后制定出台《甘肃省检察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关于在全省检察机关认真开展“提高素质年”活动的实施方案》等制度规范,下大力气开展学历教育、司法考试、挂职锻炼和“提高素质年”等活动。五年来,全省检察人员大学本科学历由2008年的64%提高到2012年的73.9%,司法考试通过人数达955人,培训人员11600余人次,686名干警分别入选各类人才库,1名干警被评为全国检察业务专家,6名干警被评为全国检察理论业务专家,26名干警被评为全省检察业务专家,496名干警进行了挂职学习。
印象三:机制建设强管理
《甘肃省检察机关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办法》、《检察人员异常行为管理办法》、《甘肃省检察机关绩效考评办法》……在甘肃省检察院档案室,我们看到了这一份份、一本本机制制度建设的丰硕成果。它们见证着甘肃省检察机关依托体制机制建设,推进检察工作精准化管理的过程。
近年来,甘肃省检察院牢固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根据检察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从实际出发,研究对检察业务、队伍建设和检务保障等工作进行精准化管理的思路和措施,健全完善各项工作规程,重程序、重细节,抓过程、抓规范,切实强化对执法办案和检察政务事务的流程管理和过程控制,检察工作的精准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坚持立改废并举,组织编订《甘肃省检察机关工作规程》、《检察业务实用手册》;出台加强职务犯罪案件质量管理的意见、案件评查办法、加强侦捕诉相互衔接、直接受理侦查案件拟作撤案决定、作不起诉决定报省院批准等制度措施;出台干警谈心谈话、检察人员异常行为管理、受托说请报告、领导干部问责等制度;建立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由上级院统一管理、发挥检察委员会审查把关作用、涉案款物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规范。通过建立这些制度,形成广覆盖、重衔接、多维度、严执行的制度保障体系,夯实精准化管理的制度基础,提高执法办案的质量和效率。近几年来,甘肃的刑事案件不起诉率由2007年的4.9%逐年下降到2011年的0.8%,职务犯罪案件撤案率由2007年的2.5%逐年下降到2011年的0.37%,不起诉率由2007年的28.3%逐年下降到2011年的2.6%,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些改革探索,是实现检察工作不断上新台阶的动力源泉。”采访中,甘肃省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张兴中说。
印象四:绩效考评推工作
“绩效考评在促进甘肃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甘肃省检察院副检察长高继明说。
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甘肃检察工作总体水平还比较滞后,同时存在各部门分别对口考评导致标准不统一、下级院负担过重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状况,2008年初,甘肃省检察院领导和副厅级以上干部,带队深入各地开展调研,认真听取机关各部门和市县两级院意见,并派人前往发达省份学习取经。在认真分析原因并总结以往反贪、公诉、侦监等单项条线考评经验基础上,按照建立“目标引导、量化考评、奖优罚劣、激励发展”科学考评机制的要求,数易其稿,于2008年4月出台了《甘肃省检察机关绩效考评办法》,并制定了相应的各个条线《考核细则》,形成了目标引导、量化考评、奖优罚劣、激励发展的考评机制。
2009年以来,甘肃省检察院先后三次对考评办法和细则进行修订,使考评指标更趋合理。在2008年度绩效考评的基础上,2009年将机关各部门工作和基层院反贪、反渎、公诉、侦监、控申、宣传等6项工作纳入直接考核范围,2010年扩大到9项工作。甘肃省检察院每年度按绩效考评成绩对先进院和部门以奖代补,给予相应物质奖励。2008年以来已先后拿出2000余万元兑现绩效考核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市县两级院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全省各级院形成了你追我赶、赶超进位的生动局面。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一组数字: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由2008年的574件623人上升到2012年的973件1158人,分别上升了69%和86%;监督立案由2008年的151件上升到2011年的461件,年均增长40.4%;监督撤案由2008年的41件上升到2012年的358件,年均增长138%;追捕漏犯由2008年的39人上升到2011年的845人,年均增长209.8%,追诉漏犯由2008年的27人上升到2011年的214人,年均增长89.2%。
印象五:服务大局促和谐
多年来,甘肃省检察机关坚持把检察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和推进,紧紧围绕省委重大决策部署,适时调整完善工作思路,先后制定了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规划、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美好幸福新甘肃工作等指导性文件。
注重查办和预防公共政策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等领域内的职务犯罪,立案侦查商业贿赂犯罪614件668人,民生领域职务犯罪114件200人,工程建设领域贪污贿赂案件354件410人,涉农职务犯罪997件1811人,危害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职务犯罪46件55人。对全省48个重点项目,甘肃省检察院确定48名县处级以上干部为联系人,全面开展专项预防。向各级党委报送职务犯罪预防年度工作报告69份。举办“法治与责任——全国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展览”甘肃巡展,5000余家单位、19.6万余人次参观展览,增强了预防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仅省检察院就帮扶8个贫困村、371困难户,协调立项建设40个帮扶项目,协调落实帮扶资金6153万元。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后开展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等专项行动。批准逮捕涉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嫌疑人1656人,其中批准逮捕金融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嫌疑人189人,提起公诉1476人;批准逮捕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嫌疑人220人,提起公诉439人。快速批捕起诉了兰州新盛电力投资公司骗贷3.2亿元案,高台县强乐乳业公司生产伪劣奶粉案,七里河区王林、包麻苏生产有毒有害食品案等一批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通过开展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专项督查、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专项监督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与行政执法机关的信息共享、案件移送、情况通报等衔接机制,依法督促移送刑事案件436件554人,推动解决了一批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的问题。积极加强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高发案地区、城中村等重点地区的排查整治,促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对监外服刑人员管控、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截至2012年底,检察纠正监外执行罪犯漏管、脱管情况比2007年底前同期上升222.5%。积极参与打击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信息、实施赌博等犯罪专项活动,净化网络环境。针对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医疗卫生、食品监管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发案单位提出检察建议,促其堵塞漏洞、整章建制。
“近年来,甘肃省检察机关始终把检察工作放在全省中心工作中去谋划和推进,不断增强服务大局意识,切实强化服务措施,提升服务水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努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采访中,全国人大代表、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于洪志说。
印象六:夯实根基谋长远
近年来,甘肃省检察院坚持把基层院建设放在检察工作的重要位置,在领导精力、经费保障上予以倾斜,采取对口帮扶、确定领导联系点等措施,有效推进了全省基层检察院建设。
2011年11月3日,兰州市检察院等9个对口支援院分别与甘南州9个受援院签订《帮扶协议书》;2011年12月2日,天水市检察院等9个支援院分别与临夏州9个受援院签订《帮扶协议书》。甘肃省检察院在调研的基础上,于2011年9月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甘南临夏检察工作发展的意见》,确定“一对一”帮扶对象,着力支持和促进甘南、临夏检察工作创新发展,并分别在甘南和临夏召开帮扶协调会。“有了省院和兄弟院的帮扶支援,相信全州检察机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干部队伍素质、工作业务等方面都会有一个新的提升。”临夏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者永明满怀信心地说。
近几年来,甘肃省检察机关认真落实“十二五”时期检察计财装备工作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检察经费保障机制,年均经费增长超过10%。加大《2009—2012年全省基层检察院建设规划》的贯彻落实力度,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115个检察院,有101个已完成“两房”建设。完成全省检察机关三级专线网和三级机要通道,驻监狱、看守所检察室123个节点分支网络工程建设,实现检察专线网与政法网双网并用。
2007年以来,甘肃省检察机关调离和辞职286人,其中通过司法考试人员34人,人才短缺、检察官断档问题相当突出。甘肃省检察院除了在编制、录用等方面加大协调力度外,眼睛向内,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想方设法解决检察人员的实际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努力营造拴心留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完善优化“两房”保障功能,积极建设小食堂、小健身房、小图书室、小电子阅览室和小招待所等配套设施,有效解决了年轻干警吃饭、住宿及学习、锻炼等问题,营造了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一批批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落脚甘肃、扎根甘肃,在全省各级检察机关奉献着自己的知识才华。2008年以来,甘肃省检察机关通过各种途径,先后招录了710名各类人才充实检察机关。目前,该省检察机关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3988人,占全省人数的73.9%,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23人,占2.3%;本科学历3865人。
文稿统筹: 李郁军 赵学琳
·甘肃检察:刑案不起诉率4年降3%
·甘肃去年职务犯罪立案数同比增四成
·甘肃将立法破解学前教育难题
·[视频]甘肃发布检察机关职务犯罪案件查办情况
·甘肃张掖:“五个到位”强化公安信访工作
·甘肃天水警方18小时破获绑架女童案
·甘肃天水警方18小时破获绑架女童案
·甘肃展开交通信号灯排查工作
·甘肃建立恶劣天气午夜巡查制度 救助流浪乞讨者
·[视频]甘肃安全生产执法体系基本建成
·[视频]甘肃整改交通信号灯设置和使用不规范
·甘肃兰州2012年攻克刑案万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