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播报

公安科技成果源于实战服务实战

2013-01-19 14:08:5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编者按 长期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实战为目标,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优化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深化科技成果应用普及工作,使一大批优秀成果脱颖而出。

1月18日,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人体生物样本尿液中毒品检测标准方法”、“地面公交高效能组织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公安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记者采写的3篇通讯,记述了这3个获奖项目的研发过程和应用成效。

尿液毒品检测:十年磨剑今试锋

从一毫升尿液中就能精确检测出低于50纳克的微量毒品残余,从最长4天之内的人体尿液成分中就能检测并判断某人是否吸毒——目前,公安科研单位已掌握了检测人体尿液中毒品含量的一整套标准方法。

到由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共同研发的“人体生物样本尿液中毒品检测标准方法”项目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专家刘耀及他所带领的研发团队已奋战了整整十年。

十年铸剑,项目研发困难重重

查文献、做实验、找方法、做归纳。科研人员的工作看似普通而简单,然而对于亲身经历过这一切的研发人员于忠山、朱军等人而言,这12个字的背后有太多辛酸的往事难以诉说。

“为了保证毒品检验标准具有普遍性,每一个实验点我们都会选择至少5批样品、7种主要毒品类型一个个去试验。可以说,每一次试验都至少需要重复40次提取和检验过程,这还是在保证中间不出差错的情况下。”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研究员于忠山告诉记者。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吸毒形势趋于严峻。公安禁毒部门和执法检测机构的科研水平,与禁毒斗争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日渐突出。

而这恰恰是刘耀团队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副研究员朱军告诉记者,项目研发过程中,项目组加班加点,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针对尿液中毒品如何检测的问题,我们不仅考虑实验室的工作条件、检测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与可操作性,还需考虑国内当前主要的毒品类型及我国吸毒人群的毒品滥用特点等诸多因素。”

为了实现项目研究“强强联合”,项目还整合了公安部、司法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体育总局在内的多家单位共同研发。

今朝亮剑,提高禁毒科技化水平

翻开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即可看到相关专家对该项目的肯定:“改变了我国禁毒工作中没有相关检测标准方法和执法操作规范的现状,提高了禁毒执法工作的科技化水平。”针对我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毒品检测水平相差甚大的突出问题,早在项目研发前期,项目组就已经充分考虑了各地情况,并开发了一整套的检测方法。

“无论是最偏远山区采用的传统检测方法,还是东部发达省份高科技检测,我们都研发了相应的检测标准。只要基层科研单位按照检测标准规范操作,都能取得令人信服的结果。”于忠山告诉记者。

的确,科技一旦在实战中得以应用,其威力和效果不言而喻。截至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时,这一项目已经在全国应用6年。仅在2010年以技术文件形式印发全国公安机关前,北京、上海、云南等10省市公安机关就采用这一成果成功办理吸毒检测案件1100余起。更加令人瞩目的是,这一项目为我国禁毒法的颁布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确保了我国禁毒执法的公平、公正,有效提升了禁毒执法的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水平。

目前,刘耀和他的团队还在对人体毛发、血液、唾液中毒品检测标准进行研究,而新的成果也在逐步推广应用。

“我们将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平台上努力工作,加强对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让科研成果真正为甄别检测吸毒人员、提升禁毒执法服务水平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刘耀说。

(记者 郭坤泽)

路网工程:交通良药排“堵”愁

挤完公交想买车、买了汽车又堵车、到了单位难停车……如今,交通拥堵正日益成为各国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通病。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私人小汽车正在飞速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人们在私家车上享受幸福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城市交通的“高血压”。

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由东南大学、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江苏省公安厅交通巡逻警察总队、常州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等单位共同研发的 “地面公交高效能组织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就为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带来了一剂良药。

“我国城市交通出行结构处于一个转型期,步行、自行车出行都处于一个下降阶段,公共交通、私家车、代步摩托车和电动车则处于一个上升阶段。”说起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现状,该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的东南大学教授王炜感慨颇深。

而在项目另一位主要完成人、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科研室主任顾怀中眼中,这却恰恰成为一种机遇:“未来10到20年是我国城镇化、机动化的加速发展期,道路交通需求量急剧增长,这就需要我们大幅度提升城市公交的吸引力与承载力,搭建出一张中运量、准快速的城市公交主干网络。”

“地面公交高效能组织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正是围绕地面道路交通的地面公交高效能运行、道路时空资源优化这一目标展开的。

“我们通过从地面上公交网络的布局和百姓日常出行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道路网络设置等诸多方面出发,提出了一套地面公交高效能组织和控制的理论方法。”顾怀中向记者介绍道。

而实践应用更能说明问题。常州市在地面公交方面的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常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车、路矛盾日益凸显,交通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进一步将常州打造成不堵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2005年开始,常州全面对城市公交系统进行改造。在这个项目研发的路网协同式组织技术、公交主导型交通系统控制技术、公交主导型交通系统诱导技术的支撑下,常州市实现了公交线网的不断优化,公交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公交的吸引力、承载力也显著提升。

而这仅仅是开始。目前这一项目成果已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宁夏、河北、甘肃等9个省(区)的21个城市进行了推广应用,提升了公安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城市公交运输能力与通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对顾怀中而言,项目成果的示范和推广还有着特殊的意义:“让城市交通得以优化,从而缓解交通压力,不仅仅提升了公安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更是对实施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回应,我深信这项成果必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记者 郭坤泽)

公安信息平台:公安信息化到信息化公安

自“金盾工程”启动以来,浙江警方坚持以信息化为抓手,在理念和机制创新、技战法创新以及警种协同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在浙江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张景华带领下,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浙江省公安厅研发出了一整套公安信息平台关键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这一体系全面整合了信息资源,贴近一线实战业务,使信息高度集成并共享,极大地方便了基层民警的使用,也为信息研判奠定了基础,同时实现了“信息流、业务流、管理流、机制流”四流合一的完整业务协同。

“公安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也因此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随需而动”不再是梦

公安警务工作的多变性,势必导致信息平台需求多变。如何实现“随需而动”,是解决如何快速响应公安业务的一大难题。

浙江省公安厅通过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底层开发框架,创新研发了“自定义应用平台系统”和五层体系安全中间件,所有的应用系统将基于这一框架实现。

自定义平台开发架构技术,支持在线编程,定制业务流程,批量生成功能页面,用户通过简单的鼠标拖拽得到系统生成的功能,免去了二次开发、功能设计、代码编写等一系列流程和步骤,使“随需而动”的信息技术支撑成为现实,“灵动平台”的设计理念使得“平台生成软件”不再是梦想。

公安信息平台关键技术成功解决了跨区域、跨网络、多源、异构平台的海量数据实时汇聚和有效组织问题。截至2012年5月,这个平台已汇聚并整合了全省600种资源,数据总量达到400亿条,每分钟实时同步数据30余万条,平台平均在线用户1.2万,日均为浙江全警提供查询、比对服务500余万次。

“喝”到信息海洋里的那滴水

全程参与公安信息平台关键技术建设和应用的浙江省乐清市公安局信息中心主任郑升阳深有感触地说:“系统在乐清市公安局应用以来,构建了采集应用一体化架构,为我们提供了强大便捷的信息化分析和应用工具,真正实现了查询即采集、采集即应用的快速反应、实时联动的现代信息警务模式,使我们能够轻松地从信息海洋中“喝”到急需的那一滴水,是情报研判和系统强大技术支撑的完美结合。”

浙江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成效,得到了广大基层民警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其成果“浙江公安信息资源综合应用平台”获得了2008年公安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浙江省公安厅情报研判辅助工具集”获得了2011年公安部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这些成果的应用,支撑了浙江公安实现从公安信息化到信息化公安的质的飞跃。

(记者 石杨)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