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加强法治建设,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1月15日召开的江苏省政法工作会议,将法治江苏建设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政法机关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紧紧围绕构建法治建设先导区的总目标,以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制宣传为重点,以法治创建活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法治惠民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法治省份。”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对法治江苏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
增强法治意识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全省政法工作会议上,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被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李小敏强调:“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着力提升广大干部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
领导干部要当学法用法的表率。会议提出,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全面推动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法,出台非人大任命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办法。
对此,南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曹斌介绍,近年来,南通始终坚持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举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法,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明显提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法制宣传是全民守法的关键。会议要求,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组织进行中期检查,广泛开展“法律六进”及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系列活动。
宿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吕德明介绍,宿迁市宿豫区司法、宣传、文化等部门联合开展“法治文化村村行”活动,每村建设一个法治书屋、法治文化公园(广场),每年评选一次“民主法治示范户”,每半年开展一次法治文艺走村入户活动,增强了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形式多样、规模各异的法治文化阵地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法治文化建设水平的直观体现。会议要求,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扬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袁秋年介绍说,2009年,扬州市就提出“建设法治文化名城”,三年内,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教育基地、法治扬州标识在扬州应运而生,法治文化名城建设硕果累累。
提升公正廉洁司法水平
公平正义不是奢侈品,它如阳光、空气一样为人民所必需。
政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全省政法工作会议对提高政法机关公正廉洁司法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会议提出,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深刻认识推进劳动教养制度、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户籍制度“四项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探索解决具体问题的措施和方法,认真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中央作出部署后迅速组织实施,在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中不断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李小敏强调,要坚持以规范促公正,全面推行执法业绩档案考核、听庭评审、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和案例指导等制度,进一步细化执法标准、严格执法程序、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以严格的制度保障执法司法活动的公正。
徐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夏文达介绍,徐州市建立了政法干警执法业绩档案制度,实现执法办案的动态监督,对六类有执法问题或容易产生执法问题的案件逐案评查,提高干警执法办案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公开促公正,加强和完善执法监督,积极推行警务、检务、审务、狱(所)务公开,确保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省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周继业介绍,全省法院系统依法及时将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等公之于众,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以公正保廉洁。会议要求,建立科学的执法管理体系,健全执法制度、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执法管理,切实解决随意执法、选择性执法、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问题。
对此,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柳玉祥深有体会地说,全省公安机关全面建立电子执法档案,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执法办案进行全程实时监督,民警办案不符合程序就走不下去、工作不符合标准能及时发现,切实把执法权力关进“笼子”里运行,保证了民警办案的公正性,预防了腐败违纪行为。
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法治建设靠大家,基层民主法治要让百姓当家做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工程。会议提出,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民主促民生、以民生促和谐,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不断提升城乡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水平。
无锡江阴市山泉村为此提供了生动的诠释。山泉村2009年村级负债高达4700余万元。为摆脱困境,2009年山泉村全体村民“海选”村主任,江阴市万事兴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全兴高票当选村主任。自此,李全兴与村委会一班人,带领全村人在不到3年时间,硬是走出一条“山泉全兴”新路子,使山泉村成功变为幸福村庄。
提高基层法律服务和保障水平,是提升社会矛盾化解能力的重要举措。会议要求,运用法治方式和手段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淮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史国君介绍,淮安建立了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职工、企业等六大专业维权中心。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六大维权中心已接待处理求助案件7683件,办结7397件,办结率达96.28%,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854起,筹集并协助解决帮扶救助资金600余万元,有力维护了受助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会议要求,推进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强化企业民主管理,督促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认真执行经济管理和劳动法律法规。年内,规模以上企业全面建立完善法律顾问制度,重点国有企业全部配备总法律顾问。
近年,沙钢集团、苏宁电器等96家在江苏乃至全国响当当的企业受到表彰。他们在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注重企业法治建设,在企业的成长壮大中彰显了法治和诚信的力量,也收获了企业跨越发展的累累硕果,形成了企业的品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
办好法治惠民实事
法治惠民不仅可以让群众享受到法治建设的成果,还可以提高对法治建设的认可、支持。
会议提出,深入实施法治为民办实事工程,积极构建法治惠民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今年着力办好八件实事项目,向全省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
——完善基层法律服务,加快推进政府法律顾问进村镇、进社区,完善“一村一顾问”和城市社区法律工作站建设,年内村(社区)法律服务覆盖率达到95%;
——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年内市、县(市、区)全面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
——加强法律援助窗口建设,年内示范窗口、合格窗口建成率达80%以上;
——认真解决执行难问题,全面完成党政机关执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专项积案清理工作;
——加快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基本完成全省集中换发证工作;
——着力规范交通秩序,开展公民文明出行教育活动与交通秩序整治行动;
——广泛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创建活动,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率提高5%,开展村(居)委会主任民主自治管理教育培训;
——深入实施“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示范工程”,新增示范点50个。
据悉,近年来,全省把法治为民作为法治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实施法治惠民实事工程,推进法治实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2008至2012年,全省市、县两级共实施法治实事7886件,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普遍好评。
提高法治创建工作绩效
江苏省在2005年率先开展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基础上,2009年全面启动法治城市创建,并把法治创建活动有序拓展到行业、企业和乡镇(街道)、村(社区),形成了以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为主体、以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示范点创建为支撑、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及机关企事业等基层法治创建为基础的法治创建活动体系。与之相配套,探索建立了以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考评指标为重点的绩效评价体系,考评成了法治创建“指挥棒”。
会议提出,要健全法治创建体系,提高法治创建绩效,认真总结南京市特色定位、错位发展、绩效考评的做法,推动法治创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在创建内容上,更加注重与社会管理、平安建设、队伍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工作格局;
——在创建标准上,更加注重让群众评判,完善民意调查和社会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
——在创建方法上,更加注重全社会齐抓共创,形成党政推动、干群互动、舆论发动、各方联动的生动局面。年内在创建考核的基础上,命名表彰全省首批法治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和先进个人。
“紧紧围绕构建法治建设先导区的总目标,加快建设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法治省份”成为与会代表的共同心声。
□ 特约记者 陈 旭 吕朝阳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