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2013年年初,一阵寒流袭击了全国多个城市,一向给人感觉“温暖”的南方地区,也经历了少有的寒冷天气。虽然全国范围内的降温已经渐渐缓和,但南方地区供暖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据媒体报道,现有南北供暖分割线划分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当时国内“能源奇缺”,周恩来总理亲自主导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普遍希望过上更舒适的生活,南方人民原本并没那么强烈的供暖需求也随之增长南方要不要供暖,南方如何供暖,南方供暖有什么难点,网上网下展开了热烈讨论。
南方需不需要供暖?
这个话题的论战发端于1月4日,无锡市建筑研究院设备总工程师沈和荣在媒体上公开发表观点:“与北方相比,南方供暖时间短,设备建成后使用率低,将造成设备浪费,增加年运行费用。而且对于南方居民而言,已经习惯冬季的湿冷气候,如果突然增加集中供暖,可能导致居民身体的不适应。”
支持南方供暖的声音认为,南方天气多为湿冷天气,实际感觉上要比北方干冷天气更难受;由于没有集中供暖,南方许多地方室内温度甚至低于室外温度,远远低于北方20℃的室内温度标准,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在新浪微博发起的“南方是否需要集中供暖”调查中,近1.5万人表示赞成,约占总人数的80%。
反对者则认为,南方的冬天持续时间短,即使寒冷不假,依靠空调、电暖气等方式自行选择供暖即可,没必要像北方一样集中供暖,否则设备闲置时间太长将是浪费,煤炭能源消耗也将大大增加,并可能带来更多污染。
南方供暖有何难点?
“让南方人民也暖和起来”其实是全国人民都支持的好事。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源源不断——PM2.5在全国多个城市“肆虐”,尤其近一周,北京、天津、武汉等多个大中城市沦陷为“雾城”,连天不散的雾霾天气不但给生产生活都带来麻烦,也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健康。
与此同时,身为能源紧缺国家,南方参与到集中供暖中来,无疑也为节约能源增加了极大负担。业内人士介绍,北方采暖建筑也消耗了大量能源,要占到我国建筑能耗的40%左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对媒体表示,我国长江以南有采暖需求的城市,目前采暖能耗约折合为每平方米每年2到3公斤标准煤,而北方集中供暖地区要达到每平方米每年20公斤,做得好的也在15公斤左右。如果南方都采取集中供暖,将会极大增加我国的能源压力。
此外,集中供暖并非“免费午餐”,北方的冬季供暖除了政府需要负担的供暖设备以外,个人需要负担的花费也比较高,北京市民周先生表示,按照一季30元/平方米的最高标准计算,其130平方米的住宅每月取暖花费超过900元。在南方的采暖主要是电器为主,安徽合肥市民姜女士表示,她冬天一般是开空调取暖,其140平方米的住宅电费每月约为400元到500元。这么算来,南方采暖的成本要比北方便宜不少。如果南方地区希望大规模实现供暖,对各地政府和比较贫困的居民而言都是一次考验。
怎样让南方居民也暖和起来?
南方供暖问题牵扯着全国人民的心。曾经的南方雪灾、冰冻天气,都让人们感同身受,南方的冬天,真的很冷。让南方实现供暖,这不是一件简简单单就能实现的事儿,也不是一蹴而就马上就能成功的事儿。随着南方供暖话题被讨论的越来越热闹,专家、市民、媒体都积极的献计献策,争取有一个既能够节约能源、又能够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让南方居民暖和起来的完美方案。对,我们知道,这并不容易,但我们可以一起努力。
有专家认为,可以采用新的供暖技术。在南方一些城市,以地源热泵、空气能为代表的新兴供暖技术开始应用。无锡市“朗诗未来街区”就采用了地源热泵进行集中供暖,室内常年保持23到25摄氏度的气温。
而结束集中供暖改为自行供暖,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各地情况不同,集中供暖只适用于南方个别区域,不宜照搬北方。鉴于南方城市对供暖的需求差异非常大,且多数省份冬季低温时间短,可采取少安装散热片、缩短供热时间并加装控温设置等办法。
有一些南方城市则已经对供暖问题开展了积极的尝试。例如,“分户计量”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在国内的天津、青岛等地都有过尝试,与传统的集中采暖相比,这种方式可节省15%的费用和20%的能耗。也可有效避免“热了开窗户,冷了就投诉”“用多少热能都交一样的钱”的纠结。
“归根结底,在供暖问题上,应当充分尊重民众民意,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按需提供。”国际能源系统集团分析师胡利晓说,“在进行摸底调查,可行性认证和推行之后,要本着节能高效的原则,不能再走传统高耗低效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