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看政法,首先看平安。
刚刚召开的江苏省政法工作会议指出:“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会议要求不断增强平安江苏建设实效,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苏。
“深化平安建设是发展所需、民心所向,必须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与会政法委书记和政法部门领导纷纷表示,在今后工作中,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在新起点上为平安江苏建设再立新功。
平安在老百姓眼里比什么都重要
我省是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发源地,2003年便率先开展平安创建。我省公众安全感已连续九年位居全国前列,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12年我省公众安全感达92.81%,比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平安江苏”已经成为吸引投资的一张名片、江苏发展的重要品牌。
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平安是个“必需品”,没有平安就没有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没有平安就没有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平安又是个“易碎品”,抓得紧发展就会有保障,松下来稳定就会出问题。
“面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形势,要坚持以社会管理创新引领平安建设,把社会管理基本原则、基本理念、基本要求贯穿平安建设始终,在深化平安建设中更加注重源头治理、更加注重综合施策、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不断提升平安建设整体水平。”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深有感触地说。
李小敏说,同时,还要坚持以平安建设承载社会管理任务,通过深化平安建设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六大行动计划”和“十五项攻坚行动”,推动社会管理领域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夯实社会管理创新基础,以平安建设成果体现社会管理创新成效。
“缺乏安全感,就没有幸福感,平安在老百姓的眼里比什么都重要。”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平安江苏建设的意见》,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稳定示范区总目标,以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平安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
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做成全国样本
稳定没保障,发展没指望。参加会议的政法委书记们普遍认为,要加快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评估主体责任和结果运用。会议明确提出,年内制定出台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
淮安市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发源地。淮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史国君介绍说,为避免“决策一出台、问题跟着来”的尴尬局面,近年来,淮安市充分发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首创优势,着力推进稳评工作的法治化进程,全面落实“确定稳评事项、收集社情民意、汇总分析论证、落实维稳措施、全程跟踪评估”等“稳评五步工作法”,真正做到“群众不满意不决策、稳评不通过不出台”。2012年,涉及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民生热点工作的15个市直部门全部出台了稳评实施意见,经稳评的1228个项目未发生一起涉稳事件,其中批准实施1198个,暂缓实施25个,停止实施5个,此举获得“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淮安市委、市政府规定,今后对未经评估的重大事项一律不实施,对经过评估发现可能引发不稳定事端的一律暂缓实施或不予实施,对因‘稳评’工作不到位引发重大涉稳事件的,一律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真正使‘稳评’成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基础工作做得扎实,措施到位,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淮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做成全国样本。”史国君说。
围绕“事要解决”这一要求,盐城市通过建立完善稳评工作机制,着力排查稳控涉稳风险项目突出问题,真正做到矛盾不化解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风险不稳评不放过。盐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丁宇介绍说,盐城市于去年12月中旬专门召开了全市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长效工作机制大会,会上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建立健全维稳工作长效机制,促进盐城长治久安的意见》。他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健全完善维稳责任落实、联系服务群众、社会稳定源头防范、矛盾隐患化解整治、基层基础建设投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维稳责任督查追究等七个方面的长效机制。
南通市是大调解发源地。“去年以来,南通市健全完善以‘一综多专’大调解体系为核心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一方面做强做实县镇两级综合调处平台,拓展其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矛盾纠纷调处的统筹力、联动力;另一方面以职能部门为主体,发展完善16个专业调处机制,推动大调解机制向矛盾纠纷多发的行业领域延伸。”南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曹斌说,去年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共受理调解各类纠纷28800多件,调解成功28600多件,调解成功率99%,“网调对接”做法受到孟建柱同志批示肯定。
为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处置机制,会议明确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大调解”机制,加强医患纠纷、征地拆迁、交通事故、劳资关系、环境保护等专业调处机制建设和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矛盾调处工作平台,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矛盾调处责任体系。
镇江市委副书记李茂川表示,深化平安江苏建设,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健全领导干部下基层常态化机制及定期接访下访制度,有效预防和化解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
群众看平安,首先看治安。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深化平安建设,必须紧紧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问题,健全现代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活动高发态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苏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曹福龙说,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虚拟社会管理服务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深化平安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切实加大重点治乱工作力度,深入开展治安排查整治行动,建立滚动排查整治、包干问责、巡防管控、联合整治机制,严格落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建立健全排查整治工作长效机制。
各地还深入实施交通安全生命保障工程和文明交通工程,严格落实对特殊人群教育、帮扶、矫治、管理措施,全面强化校园等重点场所部位安全防范,有效整治道路交通、消防等公共安全隐患,严防发生重大恶性案件、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
南京市江宁区推行的“数字警务”系统,涵盖视频监控系统、电子警察系统、卡口系统及测速系统,实现了治安监控、智能卡口、电子警察、交通疏导、警情研判、应急指挥等各类图像业务功能的统一管理和应用。
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通过推进“消防进社区”活动,初步形成了“两级组织架构、四支志愿队伍、四种救助模式、五个宣传路径、六项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创新模式,彻底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基层消防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的“短板”,有效破解了辖区高层建筑集中、人员聚集场所密集、基层群众性消防力量薄弱的消防隐患和管理难题。
镇江市狠抓事故隐患排查体系建设,大力开展事故隐患排查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基层监管能力,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深化平安建设,要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无锡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金虎介绍说,近年来,无锡市抓住物联网公共安全应用示范城市建设的契机,跨越式推进科技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项目建设应用,坚持情报研判与实战指挥、整体设防与动态查缉、科技手段与社会管理、网上管理与网上服务等有机结合,加快构建情报信息主导、打防管控一体、面线点网相联的现代治安防控体系。全市“两抢”警情连续六年下降,多发性侵财案件连续四年下降,基础信息一体、侦防控合成破案占比达90%,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建立综合管理服务机制夯实平安根基
深化平安建设,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主要在基层。会议明确提出,要建立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体系,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立信息网络管理体系,完善网上网下综合防控体系,加强基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年内县级平台建成率和乡镇(街道)、社区(村)平台达标率分别达到50%和90%、85%以上。
连云港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莉认为,深化平安江苏建设,必须把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管理平台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整合基层力量,调动各方资源,壮大基层组织,落实基础工作,使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找到强有力的实践者和可靠的落脚点。
长期以来,社会管理部门分割、多头管理,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降低了群众满意度,成为制约和谐社会建设的“瓶颈”。南通市崇川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顾晓明介绍说,2011年6月,南通市崇川区设立了全国首家县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把受理群众诉求、协调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社会事务作为主要任务,中心整合全区28个部门的全部或部分职能,形成社会管理综合信息中心、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十大工作平台”,搭建了社会管理服务的新平台,发挥出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实现了“单一管理”向“共同治理”的转变。
在深化平安建设过程中,县(市、区)一级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如雨后春笋,在全省各地相继设立。
淮安市清河区投资8000万元,建成1.32万平方米的区社会管理中心大楼,将区委政法委、综治办、信访局、司法局等38个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聚合到一起,共同承担社会管理职责。
连云港市东海县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整合了综治、信访、维稳、仲裁及大调解等多项职能,设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中心、外派劳务服务平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平台、社区矫正服务中心等多个服务管理平台,形成了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乡镇(街道)政法综治工作中心是由综治办牵头组织协调、整合有关部门基层力量,建立的协作配合、精干高效、便民利民的工作平台,有力承担了统筹基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任务,已成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前沿阵地。
“正是有了这个实战性平台,才能够指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资源,在第一时间把突发性矛盾纠纷迅速化解掉。”海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盛慧琴说。
村(社区)综治办是基础性平台。建了村(社区)综治办,老百姓的事情有人办。目前,全省21580个村(社区)全部建立综治办,各配备1名专职社区干部、2至4名专职联防人员、2名专兼职调解员和1名以上专职综治社工。
各地还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泰州市海陵区城南街道莲花社区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先锋行动”,组织辖区在职党员走进社区认岗领责,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南通市崇川区任港街道任港社区引入社区管理社会化机制,指导培育数十个社区社团,使每一项社会管理任务都有社团组织承担;镇江市京口区四牌楼街道江滨新村第一社区在实践中创新“一站式接待、数据化管理、网格化服务”的社会管理模式,深受群众欢迎;南京市雨花台区宁南街道花神庙社区设立家庭驿站,在居民中发起“弘扬新风尚,为他人奉献一片爱心”的倡议,“白兰花志愿者”已成为雨花台区社会服务管理的响亮品牌。
“有问题及时发现,有矛盾及时化解,有需求服务及时到位。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是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的根本落脚点,而社区网格化管理又是平安建设有效抓手。”提到社区网格化管理,淮安市清河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海波如数家珍。
李海波介绍说,社区管理就是要以网格化为基础,实现“排查全覆盖、管理无缝隙、服务全方位”。清河区将每个社区划分为5-7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2”的网格管理员,每天采集流动人口、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等信息,及时发现各类问题。全区社会管理编织成一张大网,不留盲区。
“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稳定示范区的总目标,努力提升平安建设水平”,是此次全省政法工作会议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也是政法机关的庄重承诺。与会代表一致表示,将切实按照会议的部署和要求, 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平安建设。
□特约记者 陈 旭 吕朝阳 王志高
·深化创建:平安江苏上水平
·砥砺奋进写新篇 ——2012年江苏政法工作回眸
·江苏政法委书记李小敏: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提升法治江苏建设水平
·江苏:政法委宣传部部署政法宣传工作
·江苏政法宣传工作成效显著
·江苏政法文化艺术周书画摄影作品展开幕
·江苏政法文化艺术周书画摄影作品展开幕
·江苏政法委机关部署核心价值观教育开门整改
·江苏政法委召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会
突出实践特色 增强活动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