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述评

转型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途径

2013-01-17 09:15:1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和急剧转型期,与以往相比,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具备更好的条件,又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深化研究、统筹谋划、协调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在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城乡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有力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同时,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民生内涵不仅包括基本生存权,还包括发展权,发展权又包括受教育权、劳动就业权、健康权、基本住房权和公平出行权等,新老问题交织使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复杂繁重。在这一时期,妥善解决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尤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就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法制化进程,使保障和民生改善有法可依,步入法治化轨道。同时,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从法律制度上为改善民生创造有序的社会环境。

    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应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民生事业发展的效率,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解决好现实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谋划长远,又要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一是积极促进就业和创业。继续在政策、资金、技术、税收方面对创业者提供支持,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建立健全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通过“提低、扩中、限高”,缩小收入差距,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医疗、养老保险等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救助。五是健全城乡医疗卫生体系。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作者 杨冬鑫 单位:西南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王正伟召开政府常务会议 总结研究10项民生计划
·温暖的民本情怀——来自山东乳山市检察院的服务民生报告
·突出民生导向 创新社会管理
·天津日报:保障民生 改善民生
·春节高速免费时间确定 高速免费,应为春运和民生减负
·高速免费,应为春运和民生减负

·高速免费,应为春运和民生减负
·山东莱芜打造110“小警务”民生品牌
·广西人大常委会:部分民生议案问题得到落实
·江苏徐州:专项行动打响民生保卫战
·巴南 “民生法庭”便民服务屡出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