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五部门10日出台留守儿童在基础设施、营养改善和交通需求方面享受“三个优先”待遇的文件。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农村现实情况、家庭教育和亲情缺失等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吃住行上仍然存在大量难题,落实好文件精神,各级政府以及打工父母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和关怀确是当务之急。
寄宿制学校:少项目缺资金 教室改建成简陋宿舍
在重庆市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每天往返三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学校,天不亮就起床,天黑了才回家。由于寄宿制学校项目少、缺资金,不少学校只能用教室改建成简陋宿舍,更多的学生仍不得不起早摸黑。
南川区古花镇中心校有240多名留守儿童。校长韦在新介绍,中心校有由教室改建的宿舍,四年级以上可寄宿,能容纳300人,已住179人。十几个孩子住一间,只有公共厕所,不能洗澡和洗衣服。木瓜村小和天水村小更加偏远,有四名小学生因家太远破例住在中心校。天水小学三年级学生简世生说,每天上下学都要翻大山,冬天更麻烦,现在住宿舍,虽然条件不好,但还是很高兴不用翻山。
同样教室改建简陋宿舍的还有綦江区柴坝中心学校,200多名留守儿童中最远的每天需要往返四个多小时山路,教室改建的宿舍只面向家住5公里外或路程超过一小时的学生,现有48名小学生和170名中学生寄宿。校长帅承刚介绍,政府拨款的初中寄宿宿舍刚建好,是有卫生间的八人间,但只能容纳80人,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在西部偏远农村,更多的学校连这样简陋的改建宿舍条件都不具备。南川区铁村乡谢坝小学三年级学生何旭,每天5点半起床走一个半小时山路到学校,“天还没亮,雾很大,只能摸索着前进,一下雨就可能摔得一身泥巴”。父母在浙江打工两年未归,她和弟弟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记忆里只有上学前吃过鸡蛋”。
营养午餐:“补贴”窄“厨房”少 “营养餐”难普惠
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各地政府纷纷推出营养午餐和蛋奶工程等,但3元的补贴标准相对较低。以重庆市为例,在部分财力较弱的区县,范围仅限于低保户家庭和孤儿,惠及人群有限。此外,绝大部分农村小学不具备厨房条件,也请不起人工,导致学生没能享受到免费午餐。
重庆市綦江区教委主任高思成介绍,该区免费午餐提供的对象是城镇和农村低保户家庭以及孤儿,全区101789名学生享受免费午餐的有3140人。“全区99个村小几乎80%没有提供免费午餐的合格厨房,即使有补助也实现不了,现阶段还是蛋奶为主。”
綦江区柴坝中心校校长帅承刚说,由于限定为低保户家庭和孤儿,该校中心校仅5名学生享受免费午餐,两所村小无人享受。中心校的标准厨房正在修,村小没有厨房,只能热饭,一所配了两台微波炉,一所还是烧柴的土灶。
海拔900多米的柴坝山上的草坪小学是西部农村常见的“麻雀学校”,58名学生中有留守儿童35名。在三年级教室的一角,饭盒绑在脏兮兮的塑料袋里堆在桌上。记者揭开其中一个,里面是一两多白米饭和几块豆干,已经冰冷。这个饭盒属于黑黑的小脸上忽闪着一对大眼睛的谭碧月。父亲外出打工养活她和爷爷奶奶,母亲离家,她一周吃一次肉,明显营养不良,却连学校发的鸡蛋都攒着带给爷爷奶奶吃。
南川区古花镇中心校校长韦在新说,两个村小没有厨房,配了电饭煲和电炒锅,由老师轮流给学生做饭。“3元的午餐补贴,办不起营养餐,因为没有厨房和工人费用。”
教育与心理:隔代教育弊端多 心理缺失影响大
多年来持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说,农村留守儿童多数由爷爷奶奶抚养,隔代教育产生了很多弊端。黔江区鹅池镇中心校校长杨正兵说,很多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用钱来弥补孩子缺失父爱母爱,孩子拿着钱乱花,有的还开始吸烟。老师要求爷爷奶奶加强管理,反而被说学校管得太严了。有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才回一次,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长期很差,如果突然穿戴整洁和作业做齐了,肯定是父母回来了。
“外出打工父母还是要尽到抚养的责任,年迈的老人根本无法管好孩子。”南川区铁村乡谢坝村村小教导副主任杨世超说。
为了架起打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的桥梁,很多学校安装了亲情电话,给留守儿童发了免费的电话卡,可随时给父母打电话。但许多农村学校校长和专家均表示,这仅是补救的方法之一,解决之道还是让城市打工父母就近务工,照顾孩子。对确需在外地城市打工的,政府应保障留守儿童随父母在城市学校上学的权益。
吃住行仍存难缺失爱需关怀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需求调查。(记者张琴)
·广西凤山:情暖留守儿童
·[视频]5部门联合发文:留守儿童达2200万 将全面建档案
·我国将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监护责任
·中央综治办等五部门出台关爱留守儿童文件 建登记制度
·我国全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湖北宜昌:“阳光家园”给留守儿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