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播报

突出民生导向 创新社会管理

2013-01-15 11:29:1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光明网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党的十八大报告,为加强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民生导向,大力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努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强化为民理念

    把握社会管理方向

    以民生为导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职责所系。党和政府的全部任务与责任,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我们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广大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民本意识,自觉为民尽职、为党分忧。以民生为导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发展所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保障人的福利权益、增进人的安康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任务,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以民生为导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和谐所需。当前社会不稳定因素还有很多,一些带有基本生存性质的民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我们应以及时解决民生难题为抓手,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为社会的稳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

    办好惠民实事

    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一要顺应民意办实事。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干部“多往下跑,少往上跑”,把工作重心沉到基层,通过民主公开程序合理确定民生实事的数量和标准。完善群众监督评价机制、强化民生导向绩效评估,引导各级干部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民生实事。二要重点突破办实事。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需要长期努力,办实事不能面面俱到,必须靠重点突破来推进;办实事不分大小,要从群众最关注、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通过集中时间、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确保干一项成一项;办实事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找准抓手,确保民生实事按质按期完成,让群众早受益、真受益、久受益。三要汇聚合力办实事。 民生工程牵涉面广、投入量大,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工程建设,形成全社会关注民生工程、支持民生工程、参与民生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健全利民机制

    确保社会管理长效

    一是健全民利保障机制。坚持在党和政府主导下,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减少矛盾冲突,维护群众基本利益。二是健全民意反馈机制。努力构建畅通的民意诉求表达机制,引导群众依法合理地表达利益诉求,探索建立党群干群互动新平台。建立健全民生问题化解机制,做到群众呼声第一时间发现、群众意愿第一时间研究、群众难题第一时间解决。三是健全民力调动机制。用系统的思维整体谋划、用整合的理念凝聚力量、用综合的手段解决问题,形成社会管理整体联动效应。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放在党委工作的突出位置,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责任;健全政府管理体系,加强综合治理;充分发挥人民团体、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积极引导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汤立斌 作者系湖南省株洲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四川德阳:社会管理创新的乡村实践
·加强社会建设为什么要强调“创新社会管理”
·以法治评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兰考火灾警示社会管理短板
·解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十二五"行动纲要》
·浙江湖州南浔力推基层平安建设保障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辟新路 千年水乡展新颜

·浙江湖州南浔力推基层平安建设保障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辟新路 千年水乡展新颜
·安徽保监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12年延边公安机关创新社会管理成绩斐然
·江苏: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成为民心工程
·切实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