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社论评论

法制日报:治理灰霾,政府与民众手拉手

2013-01-15 10:20:2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核心提示:肆虐中国中东部的雾霾至少到1月16日才会缓解,而这天将是石家庄人在这场被称为“河北今年最强大雾”中生活的第13天。该市市民表示,在空气中甚至能闻到一股刺鼻的焦煤味道。日前,在环保部的120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达到或接近污染指数500——这意味着最高级别的污染——的城市依然只有4个,石家庄、邯郸、保定和北京,前三个是500,北京是498,它们蝉联了前四名。与此同时,雾霾也在扩张:湖南昨天发布了今年首个大雾红色预警,武汉6日起的重度污染或许会持续到18日,广西昨天出现今年以来首次全区性大雾天气,珠三角近八成站点PM2.5超标(1月14日东方网)

    以转变发展模式为突破口

    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将PM2.5列入监测计划,公众对于空气质量的关注度持续升温。长期以来,吸烟是导致肺癌的罪魁祸首,这是一直以来人们的普遍认识,然而“灰霾”危害的真实杀伤力让我们措手不及。这些肉眼看不到的“超细灰尘”,其危害之烈超出想象。

    专家的研究发现,PM2.5超标引发的灰霾天气,会伤害人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灰霾与肺癌有着“七年之痒”,即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相隔七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

    灰霾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它是空气中有“超细灰尘”,肉眼根本看不到,而它们又是来自哪里呢?经过研究,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发现,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这意味着越是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地区,越容易遭到灰霾的困扰。因此,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屡屡成为灰霾的重灾区就顺理成章。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灰霾的受害者,同时也可能是灰霾的制造者。由于空气质量的恶化与每一个人的健康和福利密切相关,治理灰霾就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要从“生命权高于一切”的思想高度下决心治理。但目前社会各方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关注不够,所以治理空气污染的决心还不大。只有意识到人人逃不脱灰霾的威胁,灰霾伤害生命权时,有关部门或许才有危机意识。另一方面,在呼吁政府对空气质量严密监测、加强对灰霾治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像抵制在公共场合吸烟那样,逐渐把对抗灰霾变成一种人人自觉的社会公德,那么,治理灰霾就有希望。虽说个人一点微小的努力看似微不足道,但唯有所有人都真正行动起来,空气质量才有彻底好转的可能。

    美国学者威利斯·哈曼博士说过:“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来自世界银行和“自然之友”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GDP年均增长率是发达国家的2到3倍,但单位能耗却是发达国家的8至10倍。可以说,灰霾天气的增多正是这种粗放式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后果,更是我们几十年来重视经济、轻视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恶果。要知道,生命健康居于人类需求的首位。没有人的健康的发展,再光鲜亮丽的GDP数据,也只能是一片苍白。

    灰霾天气无疑是重发展、轻环境带给人类的“恶果”,它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为了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必须改变发展思路,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空气污染。这才是治理灰霾的根本之策。吴学安

    民众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雾来了,雾来了,北京大雾,河北大雾,武汉大雾,江南大雾……连日来我国自北至东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的生活,也严重威胁着民众的身心健康,迫使各地不得不紧急采取措施,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石家庄、保定等地加大了对烟尘排放企业各项指标的检查力度;武汉、郑州增加洒水车洒水压尘的次数,并着手研究如何为久晴无雨的城区“补水”;天津、济南等地严查高污染排放的黄标车;郑州市甚至分段禁止全市13万辆“黄标车”上路。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些举措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乃至降低污染,但充其量只是权宜之计,甚至是病急乱投医的应急之举,根本达不到彻底消除雾霾天气的目的。

    实际上,出现如此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天气,不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而是包括环境污染、尾气排放、扬尘天气等多种原因叠加而成的。即便出台应对措施亦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拿出全面应对雾霾天气的方案。现在各地纷纷采取紧急措施,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甚至是闭门造车,重点也没放在今后如何避免再出现雾霾天气上,更没有问计于民,号召、团结民众一起抗击雾霾天气。

    相较于其他地方的应急措施,南京的做法可说是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既有对机动车实施单双号限行措施,控制机动车数量,又有在重污染天气严禁建筑工地土方施工,更有对污染排放大户限制排放或者暂时关停,而其中最大的亮点则是动员全体市民参与到抗击雾霾天气的“战斗”中,人人行动起来自觉降低碳排放。

    实际上,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并不是政府一方面的责任,民众也有责任身体力行。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造成雾霾天气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比如开车的尾气、家家户户开空调的热能都会污染环境,加重雾霾天气。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有车一族采取绿色出行的方式,家家户户少开或不开空调,那无疑会大大降低环境污染。

    同时,每个人都充当环境监督员的角色,在平时积极举报企业的违规排污、渣土车“跑冒滴漏”、建筑工地扬尘等污染环境的行为,也可以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所以,从这点来看,南京全民抗击雾霾天气的做法不失为一个好样板,值得各地学习和效仿。 (孟木二梓)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