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社会治安

广西凤山构建新型农村社会治安防控模式

2013-01-14 10:39:0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社会秩序好,发案率少,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公安机关作为社会管理活动的主力军,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适合新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模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凤山县公安机关所探索和实践的“四道防线”法,真正形成一个“党政领导,公安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新型农村社会防控新格局。这种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其突出的特点是信息反馈及时、处置方法灵活、上下联动快速、社会效果明显。

    以屯为点,设置“治安前哨”第一道防线

    凤山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交通基础薄弱,素有“两村看得见,走路一天半”之说。该县公安局现有警力149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6.4%,警力严重不足,社会治安管控难度大。

    根据这一特点,2011年初,该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决定》,创新性地在各乡镇派出所辖区内的每个自然屯,建立起治安中心户,由村民小组组长担任中心户长。同时在每个自然屯物色数名遵纪守法,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党团员或村民担任治安信息员。县政府每年还拨出专项资金,作为治安中心户及治安信息员的工作经费。这些治安中心户及信息员,在驻村民警的指导下,以他们灵敏的治安嗅觉,为民警们掌握各村屯的治安动态反馈不少有价值的“情报”,成为名副其实的“编外警察”。

    2012年5月11日晚,贵州籍男子闵某窜到凤山县城一珠宝店内,抢走价值1.7万余元的黄金首饰后乘出租车往巴马瑶族自治县方向逃窜。110处警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通过短信群发系统向治安信息员发出紧急协查通知。恰巧,闵某乘坐的正是治安信息员的出租车,经这名信息员的巧妙周旋,闵某刚到巴马就钻进了民警早已布好的“口袋”。

    在凤山县,像这样在治安信息员协助下抓获嫌犯的案例有很多。凤山县公安局局长华勇兵把治安中心户及治安信息员发挥的独特作用,形象地比喻作山区农村的另类“天网工程”。每个治安信息员的双眼就是他们可移动的“摄像头”,有这些治安信息员协助,无论在多偏僻的山村,公安机关都能做到“耳聪、明目、信息灵”。据该局政委陈志坚介绍,目前,他们已在全县建有治安中心户1392家,设有治安信息员1685人,仅2012年,治安中心户及治安信息员就给公安机关提供破案线索284条,协助公安机关破获各类案件200多起,协助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0余起,起到了“治安前哨”的独特作用。

    以村为线,建立平安志愿服务队第二道防线

    针对农村治安防控工作受地域广、居住散等条件制约的实际,凤山县公安局在构建屯级治安信息网络格局的基础上,在行政村一级建立起“平安志愿服务队”网络。

    “平安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大多由无违法犯罪记录并热心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村干部、农村党(团)员和治安积极分子组成,他们的职责是开展治安巡逻防范、抢险救灾、法制宣传、情报收集、化解社会矛盾及协助驻村民警做好上访对象、刑释解教、闲散青少年等各类重点人员的帮教、转化和稳控工作。“平安志愿服务队”成员中兼有治安信息员、治安调解员、抢险救灾员、治安巡逻员、流动人口管理员及交通协管员等“六员”功能,通过联勤机制,遇到农村突发事件,解决起来十分得心应手。

    2012年5月2日晚,凤山县凤城镇松仁村村民韦某与韦某某因摩托车发生轻微碰撞引发冲突,双方纠集家里亲戚朋友拿着刀叉、木棍等凶器准备械斗。正在村里开展治安巡逻的平安志愿服务队韦杰等4名队员得知此事后,迅速赶往事发地点,把双方家长叫在一起进行教育劝导,很快成功平息事态。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凤山县平安志愿服务队员共为公安机关提供案件线索72条,协助公安机关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61人,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基本实现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的良好治安环境。

    以乡为面,“1+X”流动警务成第三道防线

    针对农村派出所警力少而管理范围大、管理人口多,无法实现“一村一警”的现状,凤山县公安局大胆改革农村警务运行模式,在乡(镇)这一层面上全面推行“1+X”流动警务,在全县各个乡镇筑牢第三道防线。

    何谓“1+X”流动警务?“1”是指派出所民警,“X”是指综治办、司法所、协警人员、民兵应急分队、治保会成员及治安积极分子等有生力量。该警务运行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民警为核心,以其他力量为辅助,以派出所为中心点,以村为线、以乡为面,点线面结合,形成警民合力的群防群治网络,有效解决派出所工作无依托、民警力量薄弱等问题,在加强治安防控的同时,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在推行“1+X”流动警务模式中,各乡根据辖区治安状况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乔音乡辖l6个行政村,面积广,人口多,该乡派出所则紧紧依托治安信息员和平安志愿服务队,侧重推行“联防”、“联调”机制,收到良好效果。据统计,2012年1至12月。该乡仅发生刑事案件6起。袍里乡派出所结合辖区特点,重点推行“联创机制”,在该乡坡心村三门海景区建立“水上流动警务站”,去年以来,该景区一直保持零发案的态势。

    以城区为中心,第四道防线凸显综合防控威力

    凤山县公安局在全县各乡、村、屯建立三道防线的基础上,在城区构建了“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举的第四道防线,形成以县城区为中心,点、线、面结合,构建城乡紧密相连的立体化,网格式、无缝隙的新型治安防控体系。

    在县城区,该局依托城区警务工作站,成立由城区派出所民警、巡警、交警和治安协管员为主体的城区巡防队伍,采取“四班三运转”的勤务模式,对城区街面进行24小时巡逻防范。此外,他们还紧紧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把县城区的城管队员、环卫保洁员、出租车及三轮车司机、行业场所从业人员的个人信息资料,全部收集录入公安机关警综平台,作为志愿治安信息员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县城区的志愿治安员、信息员达494人,他们平时帮助公安机关收集治安信息,协助民警开展防火、防盗、防事故等安全防范宣传教育,搜集违法犯罪线索等日常工作,成为服务公安机关的“千里眼、顺风耳”。

    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名列全区前十名

    实践证明,凤山县公安机关构建的新型农村社会治安防控的“四道防线”新模式,立足基层,打好基础,将以人为本的民生警务延伸到每一项民生关怀之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2012年,凤山县仅发生刑事案件264起,与2011年同比(354起)下降25.4%;全县9个乡镇(除县城区外)仅发生各类刑事案件94起,全县无刑事案件村46个,占总数47.9%,无治安案件村41个,占总数42.7%,“双无”村达39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0.6%。

    2012年自治区政法委和统计局联合开展的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凤山县名列全区前十名。有这么一个真实的事例让你不得不信服凤山县社会治安状况的格外良好:乔音乡上林村那卖屯的村民廖家信从家里赶往县城做生意,离家时忘记关门,大门一直敞开着。十多天后廖家信回到家里,发现堂屋里的电视机、一桶山茶油和放在神台柜的2000多元现金都完整无缺,其他物品依然保持原样……

    被老百姓昵称为“空投县长”的郝玉松,跟记者动情地谈起他从遥远的北方来到凤山任职两年多来的最大感受:“这里民风纯朴,社会治安良好,虽然工业基础薄弱,财政不发达,但老百姓生活得平安、幸福,这比任何GDP的增长都重要。”县委书记廖锦成说:“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称的凤山,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将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打造一个老百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凤山,意义十分重大。公安机关要同各有关部门紧密协作,巩固、提高这种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把幸福美丽的凤山建设成一个像陶渊明笔下所描写的‘世外桃源’那样美好。”

    “四道防线”显现出来的独特的社会治安防控效果,还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梁胜利,副厅长刘平,河池市公安局局长文建中等领导,多次深入凤山,对“四道防线”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实地调研,自治区公安厅中心工作指导检查办公室还组织专门调研组,总结推广凤山这一先进的做法和经验。(记者 黄英 黄鹏飞 特约记者 刘勇 通讯员 罗开革)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广西凤山检察院召开检察工作公众评议会
·广西凤山检察院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受好评
·广西凤山检察院深入计生系统开展警示教育
·广西凤山法官下乡巡回办案深受山区群众欢迎
·广西纪委监察厅领导在凤山大接访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