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写新篇
穿越风雨尘埃,回望激情岁月。2012,注定在江苏政法事业发展进程中留下熠熠生辉的一页。
全省政法系统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这个大局,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积极服务发展第一要务,全力履行维稳第一责任,推进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深化平安法治建设,提升政法队伍素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央综治委2012年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绩效位居全国首位,公众安全感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对法治江苏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作了题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提升法治江苏建设水平》的发言,引起热烈反响。在“两个率先”的新征程上,江苏政法综治工作者以自己的辛劳和汗水,谱写了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新篇章。
目标阶段化 任务项目化 项目责任化 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成为民心工程
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要求,着眼长远和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2011年,省委政法委、省综治委提出以“十五项攻坚行动”、“60个项目任务”,具体细化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的“六大行动计划”,基本建立了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目标体系。2012年1月7日,全省政法工作会议暨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推进会把2012年确定为“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推进落实年”,明确了年度30项重点任务和工作责任。
目标阶段化、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各级政法机关以年度30个重点项目为载体,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真正使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成为民心工程。
省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集中梳理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效路径,开通团干部个人实名微博1186个,团组织机构微博3.37万个,粉丝总量达935万人;扎实推进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无锡市在中央八部委对全国试点城市的中期评估中名列第一;大力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依法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等违法活动1200余家次,依法取缔“黑网吧”1100余家。
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中,我省秉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工作理念,把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管理平台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推动了基层服务管理工作的融合、资源的整合、功能的聚合,形成了矛盾联调、平安联创、服务联动的格局,夯实了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
常州市武进区将综合试点工作纳入全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工作大局,探索建立了组织领导、责任落实、经费保障工作机制,做大做强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乡镇街道政法综治中心、村级综治办,建设了统一、开放、兼容、联通、共享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大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推进为民办实事工程。
张家港市全面推广居住证制度,在全省率先实现居住证发放覆盖率100%;成立新市民事务中心,采用积分量化管理方式,积极稳妥地解决流动人口普遍关心的“居、教、医”三大问题;积极探索实践同城待遇分类服务,刚来该市的流动人员,可免费享受就业介绍、技能培训、乘车优待等服务。对稳定居住的流动人员,全部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达到积分要求的新市民,可加入户籍,其政策内生育子女享有入读公办学校、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淮安市清河区将全区7个街道42个社区划分成265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政府招聘的社会管理人员,2名退休老干部、老党员或社区志愿者,在全区形成一支5200人的社会管理服务团队,实现了排查全覆盖、管理无缝隙、服务全方位;研究开发了融信息采集、分析研判、网上办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清河区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将人、地、物、事、组织、场所等网格管理要素全部纳入信息平台;整合行政资源,对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所有事项集中受理、服务,提升了社会管理绩效和为民服务效能。
随着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的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组织领导体系、目标责任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全面建立,综合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年度重点项目如期完成。公共安全体系得到加强,全省八类主要刑事案件连续9年下降,破案率继续位居全国前列,道路交通和火灾事故主要指标稳中有降,消防安全指标达到20年来最好水平,国家统计局调查测评我省公众安全感达92.81%,比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进一步强化,发放居住证800多万张,“三集中”公寓面积达3000多万平方米,入住人口700多万;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帮教率全国领先,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继续保持全国最低;公有经济组织服务管理工作全面推进,企业劳动合同集体签订率全国领先,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措施有效落实。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对‘创新’有一个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创新就是提升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做法,使之更加行之有效;就是培育和推广点上经验,使之在面上开花结果;就是整合和优化资源要素,使之能够承受服务管理之重;就是探索和开辟新路,解决老观念、老办法解决不了的问题。要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有效解决社会管理难题,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2012年9月7日,在全省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推进落实会上,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对进一步推动工作创新和落实进行了深刻阐述。
开展“三解三促” 深化平安建设 推动稳评落实 干部群众零距离接触共建平安和谐
做好群众工作,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摸清群众的所思所盼,找准影响制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供贴心周到服务,是政法综治工作永恒的主题和责任。
去年以来,江苏政法系统领导干部在“三解三促”和大接访活动中,带去真情倾听民声,带上诚意化解矛盾,带着责任为民解忧,带动群众共建和谐,为党群关系挂上一把把“连心锁”,为社会和谐奏出一首首“同心曲”。2012年,为群众解决困难问题21377个,集中化解了一批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党员干部“下沉”的同时,各地广开“纳言”渠道,让群众意见“上浮”,成为决策参考。“直通百姓——行风在线”、"12348"法律服务热线、“社会管理创新先锋行动”等成为各地畅通民意、倾听民生的重要渠道。在重大事项上,各地采取集体决策、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公示与听证等措施,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去年,全省对5115个重大项目实施稳评,有力促进了源头预防。
苏州市平江区苏锦街道地处火车站地区,矛盾纠纷多,管理难度大。针对近年来居民征地拆迁、老新村管理、生活保障等各方面诉求,街道自前年起,明确将每月的4日、14日、24日定为“居民说事日”,组织区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到社区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并公开承诺定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有些不能到现场参加活动的,还可以通过“说事箱”,及时反映问题、困难,街道能够解决的及时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就留到“说事日”上集中讨论。
“开了一年多的‘说事箱’,不管是信件数量还是来信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刚开始,一个星期都收不到一封信,现在每周能收到2-3封来信。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通过‘逢四说事’的平台解决,参与的群众也越来越多。”苏锦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高小菁说。
为了进一步增强群众安全感和社会和谐度,各地各部门着力深化平安江苏建设,集中开展“四项排查”工作,有效化解了一批突出矛盾和隐患。据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张新民介绍,目前全省有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31642个,人民调解工作室2523个。每个社区(村)配备2名以上专职联防人员、2名专兼职调解员和1名以上专职综治社工。通过“大调解”,全省每年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30多万件,化解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有纠纷找调解室,不打官司不花钱”已成为许多城乡居民的一句口头禅。
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我省还积极探索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司法部门指导管理、调处中心具体运作、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一个纵向延伸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横向覆盖各区域、各行业及社会管理各方面的调解组织网络已经建成,专业调解、阳光调解、便民调解等调解平台应运而生,为构建平安江苏、和谐江苏作出了突出贡献。
完善援助机制 加大司法救助 发展基层民主 法治惠民实事办了1781件
去年2月,省委办公厅下发《2012年法治江苏建设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构建法治建设先导区。这是继省委将“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列为本年度九项重点工作之一,并将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度纳入江苏基本现代化重要指标后,省委对法治江苏建设的新要求,也是“十二五”时期法治江苏建设要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率先的具体考量。
随后,《江苏省2009-2012年法治城市创建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出台,23项具体要求纳入其中。据悉,自“五五普法规划”明确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以来,国家乃至省级层面尚未出台正式文件对法治城市创建的绩效评价标准进行具体规定,江苏此举乃开全国先河。
2012年3月2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深化法治江苏建设大会,来自全省各市县和省有关部门、单位的近500位领导干部齐聚金陵,共商深化法治建设大计。会议明确提出“着力构建法治建设先导区,力争使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公正廉洁司法水平、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水平、法治创建绩效位居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吹响了“构建全国法治建设先导区”的号角。
2012年4月,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的通知》,要求做好:完善法律援助机制,积极打造“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力争援助案件比上年增加10%,年内法援机构示范窗口和合格窗口达标率达65%以上;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省市县三级全面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涉法涉诉信访救助、执行救助等司法救助制度,三项救助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年内完成中小学幼儿园“护学岗”的设立;发展基层民主法治,年内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率达到20%等10件法治实事。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共实施法治惠民实事1781件,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2012年4月24日,省委外宣办举行深化法治江苏建设新闻发布会,境内外近40家媒体的50多名记者与会,详细听取省委深化法治江苏建设《意见》解读;12月,《法制日报》连续刊发9篇报道,集中宣传法治江苏建设经验和成效,受到中央政法委和全国各地广泛关注。
“法治建设必须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经济社会治理的能力。”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朱华仁深有体会地说。
为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省委设定了五项保障措施,做到“三个纳入”,即落实领导责任、增强整体合力、完善创建载体、创新工作机制、营造社会氛围,切实把法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纳入党政综合考核,统筹协调推进。同时,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法治建设特点规律,积极谋划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建立新机制,坚持以目标化管理要求、项目化管理方法、信息化管理手段,深入推进法治建设,不断提高组织指导法治建设工作的水平。
为践行法治理念、弘扬法治文化、传播法治精神、推进法治进程,2012年9月,为期近一年的我省首届“十大法治事件、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活动落下帷幕。此次入选的事件和人物,是自2004年《法治江苏建设纲要》颁布以来,在全省引起广泛关注、产生重大影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和人物。
据省统计局社会调查测评显示,2012年,江苏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满意度提高到87.4%。
开展主题教育 培育先进典型 弘扬政法文化 政法干警践行核心价值观
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领域的具体化。在全省政法系统开展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是省委政法委根据中央政法委的部署要求,结合江苏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加强全省政法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地认真贯彻部署要求,联系实际制定方案,把“大学习大讨论”、专题培训和警示教育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先锋行动”、“三解三促”和大接访活动、建设“三型”政法委机关以及政法干警党性教育、光荣传统教育、群众路线教育等有机结合,引导政法干警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渠道深化认识,不断让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实现了教育实践活动与政法业务工作双促进、双提升。
各级政法领导干部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活动的重点对象。活动中,各地各部门通过组织中心组学习、专题培训、领导讲坛和建立领导干部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等形式,促进各级政法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些,既为全体干警作出表率,又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明确思路。省检察院建立了领导干部领学、督学、促学制度,对全系统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据了解,各地各部门在学习培训阶段,共举办30多期政法领导干部核心价值观专题培训班,领导干部为基层作宣讲报告100多场。
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扩大了教育实践活动的覆盖面,确保政法干警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得到提高。苏州市在常熟市蒋巷村建立了政法干警教育实践基地,分期分批组织政法干警参观学习,扬州市通过组织党员干警重温入党誓词、机关干警走基层帮扶解困、开展主题征文和演讲比赛等方式深化大学习大讨论;南京市栖霞区开展写一篇心得体会、参加一次换位思考活动、进行一次家访、算好一笔账、做出一次公开承诺等“八个一”和“走百个村居、听千户心声”活动,充分调动了干警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教育实践活动中,各地各部门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学习活动,激励政法干警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苏州、无锡、扬州、淮安分别召开了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省公安厅以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为契机,在全省公安系统开展向公安英模学习活动。省司法行政系统组织开展“民警之星”评选和向身边先进典型学习活动,让他们的先进事迹上墙面、上桌面、上讲台、上舞台、上橱窗、上网络,营造“人人是榜样、处处有标杆、时时受教育”的良好氛围。活动中,涌现出了“新时期消防勇士”孙茂珲、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等重大先进典型,展示了新时期我省政法干警的风采,树立了政法队伍的良好形象。
政法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政法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2012年岁末,省委政法委联合省政法各部门举办了全省政法文化艺术周,通过专题文艺晚会、知识竞赛、书画摄影作品展、主题演讲比赛、广场为民法律服务等活动,表达了政法干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心声,抒发了政法队伍为“两个率先”保驾护航、竭诚奉献的豪情。
收获的土壤必将孕育更美的萌芽。江苏政法综治工作者将在新的起点上砥砺奋进,谱写守护百姓平安、捍卫公平正义、推进法治进程的时代强音。
(陈 旭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