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民联防保平安
民警进校园宣传交通法规
整体作战显神威整体作战显神威
核心提示
命案侦破综合成绩连续8年全国第一,打黑除恶蝉联全国四连冠,打击刑事犯罪综合绩效连续4年夺得全国第一;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指数逐年提升,公安机关政风行风评议位次从2004年的倒数第二位提升到正数第二位;河南省公安厅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单位”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省级公安机关……
近年来,河南省公安机关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狠抓落实,逐步形成了“河南公安精神”、“整体作战法”和“警务机制改革创新”这“三大支撑”。作为引领河南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三大支撑”在推动河南公安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河南公安精神”
锻造精锐之师
“为党和人民利益而战,为人民警察的荣誉而战!”2004年2月19日,刚刚就任河南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的秦玉海带领全省广大公安民警发出了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坚定誓言。
在之后数年间,全省公安机关逐步培育形成了“忠诚、为民、拼搏、奉献”的河南公安精神,实现了河南公安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被称之为“河南公安现象”。
命案攻坚铸就了河南公安精神。2004年,河南省公安厅党委向全省公安机关发出“命案攻坚”的号令。命案攻坚之初,针对部分民警对“命案必破”存在的疑虑和畏难情绪,省公安厅党委相继提出了“三个层次”、“六个关系”和整体作战法等一系列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打防观,迅速统一了全警思想,有力地推动了命案侦破乃至整体公安工作的开展。数字显示,河南现行命案破案率从2004年的93.42%一路攀升至2011年的97.25%。2006年4月,公安部在河南召开全国侦破命案工作现场会,“河南命案攻坚”品牌叫响全国。
大接访孕育了河南公安精神。2004年,面对当时河南公安环节赴京上访量全国前三位的严峻形势,河南公安机关在全国率先开展“大接访”,面对面、零距离地听取群众诉求,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当年,河南省公安环节赴京上访量由上年同期的全国第二位,退出了全国前10位,2006年以来一直动态地保持在14位以后。
“三基”工程建设激发了河南公安精神。在河南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中部省份,全省公安机关始终保持气势如虹的斗志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夯基础、练精兵、固根基、强机制,硬件突破,软件跟进,“三基”工程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抗冰雪保畅通锤炼了河南公安精神。2008年初,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灾情就是命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全省共出动警力16.6万人次,及时疏通了200多万辆滞留车辆,保证了数百万受困群众的安全和平安。为此,全省民警付出了冻伤、摔伤、碰伤3500多人,冻病4300多人的代价,充分展示了河南公安“迎难而上、顾全大局、连续作战、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顽强作风。
“清网行动”检验了河南公安精神。2011年5月,公安部部署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面对逃犯总量大、抓捕任务重的严峻形势,全省公安机关形成合力,最终抓获网上在逃人员总数和行动前网上在逃人员下降率均居全国前列。
“整体作战法”
提升能力水平
2010年4月1日,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倒计时一个月的关键时刻,洛阳偃师市发生一起特大雷管被盗案。河南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迅即成立由刑侦、治安、网安等部门“一把手”参加的专案指挥部,实行上下互动、警种联动、区域协作、整体作战,经过20天的顽强攻坚,一举侦破了这起案件,抓获了24名全部涉案人员,查清了所有被盗雷管的下落,同时还带破了一大批隐案、积案。
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李建中说,此案的成功告破,得益于全省公安机关全面推广应用的“整体作战法”,得益于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的提高。
“整体作战法”是河南省公安厅在总结命案攻坚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应用于全警的基本技战法,包含“一个理念、五个体系”。“一个理念”,即“命案侦破是龙头,打击犯罪是主业”、“一丑遮百俊、百俊不遮一丑”;“五个体系”包括:责任体系、组织指挥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执法体系、治安防控体系。
“事业是理念和实践的生动统一”。作为全省公安机关提升公安战斗力和效能的利器,“整体作战法”一经产生,就彰显出对实践的巨大推动作用,有力推动了河南公安工作的发展进步。
2010年7月5日凌晨5时许,黄河滩地的31名农民还在睡梦中,突然被洪水围困。危急时刻,荥阳市公安局局长巴西振率领消防救援队赶到,治安、消防、特巡警、派出所多警联动,快速反应,按照整体作战预案紧张有序地组织救援。郑州市公安局空巡大队也出动警用直升机前来增援……3个多小时后,31名群众全部安全脱险。
2010年7月23日,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河南,全省公安机关在抢险救援中深度应用“整体作战法”,受灾较为严重的南阳、洛阳等地公安机关“一把手”亲赴一线指挥,交警冒雨疏导交通、帮助群众,派出所民警深入辖区转移救助群众,特巡警加大社会面控制力度……通过整体作战、全警联动,他们共营救被困群众8500多人,转移群众10多万人,显示出“整体作战法”的强大威力。
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和党的十八大安保期间,河南省各警种、各部门密切配合,实行整体作战,确保了全省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警务机制创新
守护中原平安
秦玉海告诉记者,近年来,为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省公安厅结合本地实际,确立了全面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打牢根基,以点带面,有效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整体发展的工作思路。简单讲,就是通过紧紧抓住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这个“点”,把社会管理创新的任务落实到最基层、力量凝聚到最基层、重心下沉到最基层、成效体现到最基层,进而牵动各条“线”,把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效全方位体现到公安工作的整个“面”。
为把社会管理创新的任务落实到最基层,河南省公安厅明确界定了社区和驻村民警的“十项任务”,建立完善了“一警为主,多警联动”的工作机制,把刑警、交警、消防、法制等警种的触角延伸到警务室,由警务室独立作战向多警种合成作战转变。
为破解基层警力不足的难题,河南省公安机关以“做大做强派出所、做专做实警务室、做优做精市局机关”为抓手,通过整合警力资源,优化警力配置,让更多的民警沉入基层。截至目前,全省公安机关已建成警务室8544个,配备警务室民警11435名;省辖市公安局派出所一线警力均达到了市局总警力的60%以上,平均每个直属派出所警力在110人以上。
在最大限度地下沉警力的同时,河南省公安厅还推出了扁平化指挥、一警多能的举措,通过建立点对点指挥体系,减少中间环节,缩短反应时间,遇有警情,110指挥中心可直接向警情发生范围内的派出所巡逻民警下达准确指令。通过建立这样的指挥体系,河南城区对各类警情的反应时间平均压缩了2分钟。
“三大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方便群众办理机动车和驾驶证业务;加快身份证发放速度;开辟出国证件办理“绿色通道”;多渠道及时发布高速公路路况信息;搭建网络交流新平台……这是2012年初全省公安机关向社会公开承诺办理的8件实事。
李建中说,为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河南省公安厅已连续5年向社会公开承诺为民办实事,而且这些承诺已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公安工作的各个方面。
2011年9月2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河南省公安厅专门出台《关于全省公安机关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全省公安机关综合运用“三大支撑”,忠实履职,扎实工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持续稳定的社会环境、持续平稳的治安环境、高效规范的服务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执法环境。
全省公安机关密切关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集中开展清理信访积案攻坚战,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以“中原卫士杯”竞赛活动为载体,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依法从严从快从重打击插手干扰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以及非法控制客运线路、专业市场、矿产开采的黑恶势力;依法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重点打击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投资环境、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犯罪,最大限度地优化市场经济运行和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
此外,各地公安机关还普遍加强了对经济领域深层次问题和经济犯罪特点、规律的分析研判,健全完善面向行业的预警通报、面向社会的风险防范警示等制度,帮助企业、社会提高化解经济风险、抵御经济犯罪侵害的能力。
民生连着民心。结合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各地公安机关还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中原经济区人才资源建设提供户籍政策支持;进一步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发挥流动人口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治安、交管、出入境、消防等部门也分别围绕户籍办理、车驾管业务、境内外人员通关往来、重点项目消防审批等,相继出台了一批便民利民措施,最大限度地服务和保障中原经济区建设。
护航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公安在行动。日前,河南省公安厅结合岁末年初治安形势,在全省公安机关部署开展了“打防管控冬季行动”,通过开展交通管理、治安防控、打防刑事犯罪等专项行动,全力以赴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记者 张杰 特约记者 周祖彬 夏吉春 张晓雷/文 记者 宁晓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