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深圳

深圳光明新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2013-01-08 15:48:4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深圳特区报 

    服务大局

    依托中心促进新区社会发展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使光明新区有了专门的党群服务阵地,更在于以阵地为依托,系统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整合各方面力量,充分保障基层党员群众主体地位。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有效改善了新区发展大环境,逐步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基层工作新局面。

    (一)以固本强基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新区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依托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区域统筹,筑牢新区基层堡垒和根基。一是进一步发挥社区综合党委核心作用。新区所有28个社区已经成立了综合党委(党总支)。党群服务中心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为综合党委及所辖各支部议事、决策提供便利。作为党群服务中心的专门管理机构,社区党群办也是综合党委开展工作的专门力量,极大提高了综合党委的权威和工作效率。二是进一步提升社区两委班子质量。让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在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党员群众,不仅拉近了社区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也倒逼社区干部增强素质、转变作风。中心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也较多,这些都增强了社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对社区干部锻炼效果很好,培养了一批社区后备人才。三是进一步开展共驻共建。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多、资源多、信息广,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助推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后,共驻共建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驻挂社区各单位和挂点社区干部已为社区发展提出意见建议300多条,结成帮扶对子100多个;19名挂点新区的市党代表,到服务中心开展活动300多人次,接待党员群众3000多人次,办理社情民意400多条,入户走访300多户,慰问困难党员群众130多人。

    (二)以服务党群为导向,革新基层工作体制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对于新区基层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不是简单的大楼新、设备新、人员新,而是通过全新的定位、全新的制度、全新的运作机制,促使基层工作体制发生变革。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建设服务型的执政党。服务,正是党群服务中心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以服务为导向,促使基层工作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焕发新的生命力。一是基层阵地由办公楼变为服务楼。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后,社区党组织及工青妇各部门都进驻中心开展工作,但工作内容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办公,党员群众除了办理党组织关系接转、政策咨询等常规事务,更多的是享受各类服务,参加诸如讲座、文体、歌舞等娱乐活动,整个中心成了服务大楼,党员群众在心理上也更加靠近服务中心。二是工作主体由管理者变为服务者。工作人员在服务中心,与党员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干部不仅为群众办事,更要为群众服务;不再是干部要求群众做什么,而是群众要求干部做什么,群众真正成为了主人。另外,每个服务中心都有数十名义工和社工志愿服务党员群众,成为重要工作力量。三是服务形式由“指定式”向“菜单式”转变。以前,每个社区会制定活动计划,群众只有被动接受。服务中心建成后,成立了各类小组、协会,大家自己“点菜”,决定或要求开展哪些活动,中心工作人员要做的是搞好“后勤”,尽量丰富“菜谱”,并根据需求不断更新,做好服务工作。四是服务时间从“上班制”向“全天制”转变。社区工作不再是每周五天班、每天朝九晚五,而是全天候有人负责。双休日,一些上班族时间充足,正好到服务中心办理事务、休闲娱乐。有时候,工作人员还要走出去。如薯田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元宵节期间到公明广场举办了猜灯谜活动,累计吸引近2万人次参加。

    (三)以民生幸福为核心,促进新区社会建设

    新区始终坚持民生幸福的工作导向,提出了打造“幸福光明”的目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后,进一步推动了新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一是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新区社会建设水平。2012年,“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共收集群众反映的民生方面意见建议140余条,全部妥善办理并回复。光明社区在服务中心的党群议事厅召开调解会议24次,解决一批住房、经济、婚姻等方面纠纷。各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技能培训,玉律社区的“职工加油站”,培训企业职工500多人次;翠湖社区的电脑、家政等技能培训,帮助150多名群众更快就业。碧眼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立了“长青艺韵”歌舞协会、柔力球队、门球队;光明社区的图书室、书画室、棋牌室、排练室每天服务群众100多人次;薯田埔社区的戏剧小组已开展活动11次、230多人次参加,瑜伽小组已有20多名成员。党群服务中心成了群众解决难题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了群众幸福生活的根据地。二是促进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融合,提高新区基层和谐质量。光明新区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加强外来人口更快融入社区、融入新区,是党群服务中心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新区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以宣传促融合。在报纸、电视、网络上对服务中心进行宣传,印制了10000多本宣传小册子到企业、人流集中区发放,鼓励大家到中心参加活动;以活动促融合。很多外来人口交往人群多局限在同事、同乡之间,对此,党群服务中心主动开展体育比赛、器乐小组、读书小组等活动,邀请外来人员参与,大家在活动中增进友谊;以关爱促融合。在光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困难家庭职工子女助学活动”已资助40名困难学生,“四点半课堂”服务少儿2000多人次,诸如此类的服务对象都没有任何户籍、身份限制。各服务中心积极牵线搭桥,机关、社区干部与企业困难职工结对,企业主也与社区困难家庭结对,形成互帮互助局面。

    新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建成和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新区党建工作的阵地短板,受到基层党员群众普遍欢迎,经调查,群众满意度高达98%。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力证明在后发地区,只要坚持强基础、惠民生的党建工作思路,就能够大力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焕发党建工作强大生命力,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下一步,新区将继续增强“主业”意识,重点从三个方面抓好党群服务中心项目后续工作。一是加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统筹管理。全面落实党群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各项规定,重点是落实岗位职责,切实将活动开展起来。除了常规的服务和管理活动外,将定期举办的活动包括:每季度1次党员教育活动,1次党员、群众意见征求活动;每年6次以上党员志愿者为民服务活动, 5次以上文体活动,2次以上培训活动。各服务中心都要制定活动计划,由组织人事局负责监督和考核,根据活动开展情况拨付经费,并在年底进行考核。二是建立常态化的党员干部进服务中心机制。在开展“五进社区”活动的基础上,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结对挂钩,每季度到中心开展服务活动至少一次,党员干部将作为志愿者,参与中心的管理和各项活动,从而把党员干部联系基层活动推向更深层次,进一步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和基层矛盾在社区化解。三是在“两新”组织和住宅小区推广服务中心建设。目前新区已在维珍妮、展辰、平进3家企业和雍景城小区建立党群服务中心,较好发挥了就近服务功能,今后,新区将在较大规模“两新”组织和新建住宅小区推广服务中心的建设,形成更广泛的阵地网络,惠及更多党员群众。

    光明新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任务的完成,使新区区域化党群共建工作有了强大的阵地保障,新区基层组织建设更加扎实,基层群众普遍受益,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加强,新区的科学发展有了更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环境保证。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北京日报: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宁波:如何在非公企业中发挥党群组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