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光明新区党工委始终牢固树立党建“主业”意识,以党建工作统领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创新,成为新区党建工作最鲜明的特征;服务群众,始终是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光明新区着力打造的基层党建工作新阵地、新平台,新区将其作为党建品牌来打造,配以明显的党旗、党徽标识,在命名上突出“党群”这一主体和“服务”这一内涵,就是要在基层体现党的形象,践行党的宗旨,让基层党员群众感受到党的作用、党的关怀,在新区上下树立党建工作强大和永续的影响力。
2012年,光明新区在全部28个社区实现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有力提升了新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基础保障。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立足实际
高度重视党群服务中心建设
光明新区成立之初,面临诸多困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社会管理压力较大。而新区党建比较突出的短板,就是基层阵地普遍落后:社区办公大楼年久陈旧,功能室不全,群众办事不方便,活动场所缺乏。
因此,新区决定从基层抓起、从基础做起,在各社区铺开建设党群服务中心。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区在构想和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时,主要是基于如下几点考虑:
一是通过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实现新区党建阵地跨越式发展。新区原有的社区办公场所,普遍存在建筑陈旧、设备落后、管理欠缺、活动开展少等问题,群众通常只有办事时才去,办完事就走。阵地建设是基础性工程,而原有工作场所已经不能适应需要。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对原有阵地系统升级,就可以实现跨越发展。
二是通过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新区有28个社区,很多工作如果在社区没抓好,很多矛盾如果在社区没解决,到了办事处和新区层面,处理的难度就更大,更为严重的是,党在基层的威望将会受到影响。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可以加强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效促进基层干部作风转变和能力提升,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
三是通过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构建新区区域化党群共建新模式。大力推进区域化党群共建,需要整合新区党组织和工青妇等群体力量,促进驻社区单位和“两新”组织支持、融入社区发展,形成共驻共建、共融共享的局面,需要一个全新的平台和载体。党群服务中心,正是适应这一需要的产物。服务中心将成为一个中心点和辐射源,联接各层级共建主体,实现共建活动的有序开展,并立足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体制完善,加快构建新区党建工作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
四是通过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增强新区党建工作凝聚力影响力。搞好并且宣传好新区党建工作,就能为新区广大党员和群众干事创业提供最大的信念支撑和信心支持。党的工作既有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引领,也有渗透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贴心服务,新区把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党建品牌来打造,配以明显的党旗、党徽标识,在命名上就突出“党群”这一主体和“服务”这一内涵,就是要在基层体现党的形象,践行党的宗旨,让基层党员群众感受到党的作用、党的关怀,在新区上下树立党建工作强大和永续的影响力。
通过充分调研,新区提出了新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几点定位。一是加强基础组织建设的主要阵地。二是推进基层体制改革的重要依托。三是密切党群联系的重要平台。四是促进基层融合的重要纽带。五是实现民生幸福的重要抓手。围绕这些定位,新区在全部社区铺开建设党群服务中心。
围绕需求 建成集约化基层阵地网络
明确党群服务中心的定位之后,这几年,新区一直在推进中心的建设,于2012年实现了28个社区全覆盖,同时还在3个企业和1个住宅小区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形成多层次的阵地网络。
(一)加强领导统筹,实现建设高效化
一是加强工作领导。新区党工委成立了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新区党工委书记田夫担任组长亲自抓,每季度一次听取建设进度汇报,全面了解并督促此项工作。两个办事处党工委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办事处、各社区实行领导包点责任制,把中心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人。二是保证建设进度。实行新区、办事处、社区三级统筹的经费筹集原则,先后投入2490万元建设资金。2012年年初,新区要求所有社区在当年11月底前完成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并建立项目台账,制定了详细的任务进度时间表。召开推进会、协调会4次,及时解决制约工程进度有关问题。领导小组每月一次到社区实地检查进度情况。当年10月份,各中心建筑安装全部完成,当年11月,设备配置完成,工作人员进驻,各中心正式运作。三是开展调研宣传。对新区阵地状况进行调研,通过报纸、电视、网络、信息等载体宣传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和使用情况,印制宣传册1万多本发放到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员手中。
(二)围绕基层需求,实现平台集约化
新区通过问卷调查、群众座谈等方式,调研了解基层党员群众需求,以此为依据,做好规划,集约利用资源。一是整合利用场地。根据各社区实际,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分别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既坚持高标准,又杜绝资源浪费。新区出台了《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引》,把党员活动室、职工活动室、妇女活动室、青年活动室4类阵地进行整合,设置党群服务室(厅)、图书阅览室、培训和会议室、远程教育室、谈心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室,总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二是保证建设质量。围绕建精品工程的目标,新区要求对服务中心建设从立项、预算、规划、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加把关。新区组织人事局、发展和财政局和办事处联合专业机构对工程全程监督把关,新区党工委书记田夫等人也多次到现场查看情况。同时,社区建立了以“老党员、老干部”为主体的义务监工队伍,确保中心建设成为“精品工程”、“廉政工程”。
(三)完善工作保障,实现运作规范化
党群服务中心要建起来,更要用起来,绝不能成为花架子、形象工程。为此,新区从完善保障入手,确保所有中心规范化运作。一是加强经费保障。按照每个中心每年10万元的标准拨付活动经费,并将经费拨付与活动开展挂钩,根据活动成效和群众满意度实行经费标准上下浮动。二是加强人员保障。新区准备专门成立社区党群工作办公室,作为党群服务中心直接管理机构,社区综合党委(党总支)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统一招录28名党建组织员和28名群团组织员,在培训后安排到社区工作。同时,每个中心安排30-50名党员义工和社工轮流值班。三是加强制度保障。2012年,新区制定出台了区域化党建“1+7”制度,其中就包括《党群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和《党群服务中心管理手册》。在运作规范上,提出“有组织、有场地、有制度、有队伍、有活动、有经费”的“六有”目标。在服务内容与活动开展方面,从党员、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人才人事、老干部服务等六个方面做了具体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