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些论述为我国今后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我们将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向心力是首要任务
当今时代,文化的重要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增强文化向心力,已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
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向心力,关键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
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工作,必须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激励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民族振兴、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社会文明新风。
树立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自信心是时代诉求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积极传播本国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高国家软实力应对外来冲击,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撑。
一是摒弃对传统文化自贬心态。有人认为,我们中国虽然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的文化背景,但是因为封建社会历史比较长,所以传统文化中糟粕多,精华少,因此产生了文化自贬心态。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中国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值得我们去传承,值得世界来认知。比如,和谐、和衷共济、和合、和睦等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早已呈现的。我们应该摒弃文化自贬心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二是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的优秀文化作品充满自信。优秀的作品往往产生于变革时期,比如俄国反映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在波澜壮阔地向前发展,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推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既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又为文化创新创造开辟了广阔空间。这样一个伟大变革时代一定会有优秀的文化作品破土而出并传承于世。
三是要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文化发展如果没有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氛围,就不会诞生好的作品。我们应该为文化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条件,让创作者衣食无忧,全力投入创作中。要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文化的氛围,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焕发文化创造的活力,推动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提高保护本土文化的自觉性。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保护本土文化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要增强保护本土文化意识,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积极参加保护本土文化的活动,参加各种民族传统节日的纪念活动,在接触和了解中自觉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
培育文化活动的民主风气是繁荣之本
文化建设的民主风气越浓厚,文化强国的步伐就越坚定。只有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要发展“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的重要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才越壮观。
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两个基本内涵。学术民主,主要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创作上,就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艺术民主,主要体现在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上,就是要尊重保护文艺家创作的民主权利,由文艺家自己决定写什么和怎么写。要开展民主讨论,各抒己见。作家、读者、观众、批评家、领导者都处于平等地位。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作品自由发展,提倡不同品种和业态的积极创新。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突出强调这两个民主是进行文化创新的需要,是焕发文化工作者创造活力的需要,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的需要。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都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必须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鼓励不同观点和流派平等讨论,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使创新成为文化领域的主旋律、最强音。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强国之基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当前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热点问题的最有力的回应。
近年来,“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接连出现,引发了中国是否存在文化缺失和道德缺失问题的争论。然而,这并不能否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道德建设取得的很大成就。在当今社会,中国既不缺文化,也不缺道德。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这种精神。我们每年都评选出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他们就是新时代的道德模范。近一个时期,媒体和社会上传颂的最美教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最美托举哥正是我们一直呼唤的道德模范。他们的先进事迹,就是对中国缺少道德论调的最好驳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就是要巩固我们多年来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成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文化道德基础。
□洪向华(作者系中央党校科研部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博士后)
·解放军报:涵养民族精神 建设文化强国
·坚定不移走文化强国之路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是民族复兴必由之路
·吉林日报: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