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畔千帆竞发,伟人故里生机勃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古城淮安,正向世人展开一幅跨越赶超的壮丽画卷。
徐徐展开的画卷上,社会建设者的奋斗影像分外夺目淮安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126”信访工作新模式分别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和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1+3”安全监控体系、“1+6”预防工作经验、“1+4”社区矫正模式、劳动争议调裁审一体化机制等在全国、全省产生影响;市县两级“六大维权中心”、网格化社会管理、警民协作社会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工作亮点不断涌现。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对淮安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建设管理之路给予充分肯定。
满怀责任服务发展
前不久,在淮安市政法系统领导干部学习会上,淮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史国君说,全市政法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最为关键的是要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近90名全市政法系统“一把手”在十八大精神的解读中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强烈。
淮安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发源地。2005年前一度是全省信访大市,一些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往往面临“决策一出台、问题跟着来”的尴尬,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截至2012年底,已累计完成稳评项目1572件,其中2012年以来已完成稳评项目646个,未发生一起群访事件。全市信访总量近3年连续保持1成以上降幅。此举获得2011年度“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对取得的成绩,淮安人并未满足。2012年8月,市委书记刘永忠明确提出,稳评工作要实现定位准确性、机制权威性、操作科学性和施行实效性的要求,积极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法制化进程。市政府专门修订了《淮安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明确规定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事项决策的必经程序,并推动16个重点领域、单位制定本系统、本部门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意见。对未经评估的重大事项一律不实施,对经过评估发现可能引发不稳定事端的一律暂缓实施或不予实施,对因“稳评”工作不到位引发重大涉稳事件的,一律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真正使“稳评”成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
巧借民力夯实基础
“老滕,今天有什么事没?”近日,明祖陵镇仁集村村民滕克村家里,臂戴红袖章的信息员龚军正在询访民情。“你天天来,什么事不被你掏空了?”滕克村笑着回答。在淮安市盱眙县,这样的场景每天被8000名信息员重复着。
2011年11月,盱眙县成立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办公室,下设信息收集、动态研判、及时响应、综合宣传四个工作组,同时建立覆盖城乡的信息员网络。盱眙县“创新办”副主任徐学文介绍说:“现在出租车司机、三轮车主、保洁员、送奶工、看自行车的……都是我们的信息员。”2012年上半年,该县首次呈现“三双”喜人景象:全县信访总量、刑事案件数量双双逐月下降;社会矛盾调处成功率、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化解率双双升至98%和92%以上;全县干部处理社会问题能力、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双双提高。
一支只有26名民警的队伍,实现了对辖区10平方公里、6个社区、约7.3万人的有效管理。淮安市淮阴区王营派出所“警民协作会”的工作效率令人称啧。
王营派出所辖区内工业项目集聚,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是分局出警量最大、办案最多的基层派出所。应运而生的“警民协作会”把各种社会资源、综合治理力量整合起来,充分激发民力,变社区民警单打独斗的勤务模式为警民协作的联勤联动模式,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支点功效。
民警和广大会员通过电话、手机短信、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居民做好防范工作。警民协作会成立以来,王营派出所发布各类预警、指导信息4.2万条,收到警务协作员提供的各类信息1.4万余条。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200余起,侦破刑事案件369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287名。
“小网格”托起“大平安”
清河区是淮安市主城区和省综治委确定的14家省级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单位之一。2012年,该区刚刚建立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在全省政法综治系统产生不小轰动。大楼投资8000余万元,面积13225平方米,集人民来访接待、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法律援助服务、技防监控等功能于一体,把承担社会管理任务的政法委、信访局、司法局等38个相关职能和处置部门集中到一起办公,老百姓反映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可在这里得到“一站式”解决。
这是淮安市在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大楼是“硬件”,清河区委、区政府还设立了与之配套的“软件”:“网格化”社会管理。
他们在全区划分了265个网格,在每一个网格,配备“1+2”网格管理员,搭建“一网打尽”的信息平台,管理员负责采集信息、排查矛盾、优质服务。2012年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9586件,消除社会治安隐患5532件,民生服务8945件;全区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4.5%;重点区域可防性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22.8%,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上升。
小区下水道不通,联系市政部门上门疏通;居民反映宠物狗随地大小便,请小区保洁员及时清理;居民投诉露天菜场经营户小喇叭扰民,与城管一起上门解决……这是2012年6月14日清河区“网格长”孙舒的工作日志。目前,像孙舒这样的265名“网格长”协助社区干部、协同全区数千名志愿者,走街串巷、进门入户,化解矛盾、服务居民,成为社区管理服务的生力军。
2012年,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专程来到清河区调研,对网格化管理给予高度评价。该区也凭借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的创新实践,成功入围2011年度“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
“立体维权”构筑和谐
在淮安,老百姓维权除了去司法机关,还经常去“六大维权中心”。
什么是“六大维权中心”?六大维权中心就是职工维权中心(总工会)、妇女儿童维权中心(妇联)、农民工维权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企业维权中心(经信委)、老年人维权中心(民政局)、残疾人维权中心(残联)的合称。
近年来,在深入推进法治淮安建设进程中,淮安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切入点,在全省率先创新建立了六大专业维权中心。截至去年底,市县两级六大维权中心已接待处理求助案件7683件,办结7397件,办结率达96.28%,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854起,筹集并协助解决帮扶救助资金600余万元,有力维护了受助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为规范指导市县两级维权中心建设,淮安市制定出台了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六大维权中心工作的意见,对规范化建设提出具体明确要求。市县两级六大维权中心责任单位,切实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努力实现“组织机构、职责内容、制度流程”三个规范,为维权中心高效运转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市县两级六大维权中心立足各自维权领域,着力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维权,切实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为进一步拓展维权工作领域,该市又先后成立了全省首家见义勇为维权中心和涉军、未成年人维权中心,放大维权效果,市县两级六大维权中心积极探索延伸维权工作内容,推动维权中心与“大调解”机构、司法援助机构和社会救助机构的整合对接,将法治专业维权向更广层面、更多受众的领域推进,努力实现全方位“立体维权”。
在2012年的全省政法工作会议上,淮安市介绍了“六大维权中心”的做法。史国君在回顾这一历程时,深有感触地说,政法综治工作者要拥有真情为民情怀,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时刻把群众放心中,进一步落实便民、利民、惠民措施,就能真正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政法综治工作才会有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特约记者 陈 旭 朝 阳 志 高 通讯员 瑞 云)
·搭法院与网民沟通桥梁 淮安中院博粉超30万
·江苏淮安淮阴警方探索警民共建新形式
·江苏淮安淮阴区法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纪实
·江苏淮安:“1+4”模式激发队伍活力
·江苏淮安公安局“1+4”模式激发队伍活力
·江苏省淮安创“五好社区”促基础工作增效
·江苏省淮安创“五好社区”促基础工作增效
·江苏淮安:创“五好社区”促基础工作增效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7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无一重新犯罪
·江苏淮安淮阴全力提升群众工作水平
·淮安中院39条微博私信化解一起涉诉信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