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岁开始,江苏省兴化市公安局垛田派出所民警朱素莉就在派出所户籍窗口工作。如今,29年过去了,她的岗位依然是户籍窗口。
29年,单调、繁琐、枯燥,且工作时间时刻不能离人,即便节假日也是如此,这就是朱素莉工作的真实状态。她创建了派出所“一级档案室”、“全市红旗示范窗口”等,成了全市户籍窗口的一面旗帜。在平凡中坚守,仅靠热情显然是不够的,坚守的动力不仅源于她内心对岗位浓浓的情、深深的爱,更有一份她对户籍窗口工作的责任感。
爱心献给群众,她从不吝啬
作为一名女性,朱素莉有着柔情的一面,而作为一名民警,她又有着与普通女性不一样的情怀。那就是,对群众发自心底的爱,并且她从不吝啬。
2000年12月,户籍窗口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办证。当把户口本交到老太太手上的时候,朱素莉细心地发现,老太太在服务台边上“磨蹭”了半天,就是掏不出6元钱的工本费。她猜,老太太一定是遇到了困难。于是,朱素莉当即为她垫付了工本费。老太太实在过意不去,就从篮子里拿出了两块手工做的糖果送给她,以表谢意。
回到家,朱素莉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她经过了解得知,老太太王奶奶住在垛田镇芦洲村,是一名70岁的上海知青,儿子回城后屡屡闯祸。老伴儿去世后,王奶奶精神上受到了很大打击。平日里,仅靠在学校门口卖糖果艰难度日。从此,朱素莉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出100元钱接济王奶奶,到2008年老人去世,她无偿资助王奶奶近万元。
“其实,这些年来,我没有刻意去做什么,只是在这个岗位上更了解群众的困难,就直接去做了。”朱素莉说的是实话。至于,她帮助过多少人、捐出了多少钱,她说,记不清,也没有统计过。
窗口亦关口,原则面前不动摇
户籍管理工作,政策性很强,不仅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事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此,朱素莉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因为坚持原则,受到埋怨和责备。对此,她总是以女性特有的耐心,不厌其烦地讲道理。在原则面前,她始终严格把关。
2010年,垛田镇何垛村村民高某提出与儿子分户。按户籍管理规定,分户的双方必须具有独立的房产证明。而高某显然没有两份房产证,其分户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两个拆迁补偿户头。尽管朱素莉费尽了口舌,但高某还是撂下了一大堆难听的话,气呼呼地走了。
2011年10月,高某再次来到派出所,要求为其母亲变更出生年月。高某母亲的年龄与实际年龄相差了整整10岁,按国家相关政策享受高龄补贴就相差一档。此时,高某担心因为分户的事“得罪”过朱素莉,从而“为难”他。然而,朱素莉非但没有“为难”他,反而一遍又一遍地帮他补充材料。高某在为母亲办妥了变更事项后说:“做这份工作也不容易啊。”
“宁可‘得罪人’,也不能违背原则办事。”在朱素莉的眼里,户籍窗口既是服务窗口,又是人口管理工作的一道关口。
“窗口不能离人。”这是朱素莉对家人说得最多、理由最充分的一句话。这些年,她因为工作亏欠家人很多。但是,她说“不后悔”,因为快乐工作就要付出。50岁的朱素莉坦言,她将继续快乐地坚守在户籍窗口的岗位上,直至退休。(记者 赵家新 通讯员 吴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