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英模

耿琦:自创“散打评书”传递警民真情

2013-01-07 11:31:5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一方惊堂木、一张小方桌、一把纸折扇,传播渠道日趋多元的今天,“说书先生”这个称谓,似乎已经悄无声息地渐渐淡出人们视野。而四川省郫县公安局和平派出所民警耿琦将本职工作与评书艺术有机结合,把具有教育警示意义的真实素材进行再创作,用“散打评书”的形式,让枯燥乏味的防范宣传鲜活、有趣起来。

    2012年11月27日,经过2个月、4轮激烈角逐,耿琦成功晋级成都电视台 “我是故事王——百姓故事会PK赛”10强,进行终极决赛。耿琦用“散打评书”风格主持的治安防范节目《“琦”警出动》已在四川电视台播出。他的电视观众已远远超过社区的粉丝数量,但耿琦说,自己最喜欢的还是现场给居民说评书,因为大家的热情和笑声让他更有成就感。

    巴蜀文化孕育警察评书

    人们形容警察最多的词是威严,看了耿琦的表演,给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幽默,而这种幽默也与成都百姓的生活态度非常契合。

    源自成都的“散打评书”,内容丰富多彩,普通话、方言、形体动作、模仿等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在敏锐观察后生动剖析生活百态,贴近市民生活,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耿琦的警察散打评书将千头万绪的公安工作植根于群众生活,融入防范宣传、入户走访等点滴当中。

    早在2007年,耿琦就以“社区民警讲故事”为平台做了尝试,就“怎样保护未成年人”、“怎样监管好自己的孩子”等话题与群众互动。随着工作经历的积累,耿琦创作警察题材散打评书的想法愈加强烈。

    2012年,他以“大走访”活动为背景,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评书 《三访三评》笑点颇多:“有一回,我去入户走访,女主人开的门,我很有礼貌表明身份‘你好,我是……’还没把‘是’字说完,那女的直接来了一句:‘物管费交了的嘛,烦得很!’说完‘砰’的一声就把门关了。当然,绝大多数的群众还是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只要一听说是派出所的来走访,那是相当的热情。有趣的事和感人的事就像和尚敲木鱼,多!多!多!”耿琦的表演幽默风趣、深入人心,道出了社区民警走访中的种种遭遇,潜移默化地增进警民相互理解。

    群众沃土滋养警民文化

    耿琦负责的辖区是郫县政府所在地,工作任务繁重。群众有合理诉求他都会认真倾听,有时一坐就是半天。兴致来了,还会给上访群众“即兴”一段,把满腹怨言的群众逗得忍俊不禁。

    耿琦负责双柏社区时,工作琐碎而繁忙。他将自己的工作经历记录在《守岗日记》中,将自己和身边同事工作的点点滴滴作为创作素材,利用休息时间,编成小故事、小段子。

    在《寻枪》这个评书里,他生动讲述了派出所女民警谢静缴获枪支的真实事迹:“当时谢静一个神龙摆尾把摩托横在桥上,恰似当年长坂坡的赵子龙。嫌疑人到30多米时,谢静掏出手枪瞄准对方扯起喉咙口儿大喝一声:‘停车!我是警察!’那天太阳照到汽车挡风玻璃上,反射开来,到处金灿灿的。谢静一个战术动作冲上去:‘把火熄了!下车!快点!两只手举高,趴在车上!’她在驾驶员座位下面摸到一坨铁,拿出来一看,仿制式手枪,子弹都上了膛……”

    朴实艺术展现亲民形象

    耿琦告诉记者,现在警察更需要树立亲民形象,小品、相声和散打评书等形式都在给老百姓展现警察亲民的一面。有了对自己职业和艺术的审视,耿琦坚定了方向。他始终坚持“素材来源于生活,作品奉献于百姓”的理念,带着作品进校园,走社区,并乐此不疲。

    “威严与风趣并存,勇猛与幽默同在。”这是成都电视台记者对耿琦的评价。2012年,耿琦陆续创作了《天下无贼》《毒品的危害》《红绿灯的警示》《天下无骗》《戏说警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警察相亲》《抓贼》等20多个评书段子。

    辖区的学校、小区、厂矿都是耿琦的舞台。他说评书的名气慢慢大了,请他去说两段的人也就多了起来,只要有时间他有请必到。即使没有人请,一有机会,耿琦就会到辖区说评书,不管是几百人,还是几个人,耿琦都会津津乐“说”。许多学生、上班族、社区大妈都慢慢喜欢上了耿琦的散打评书:“听耿警官的散打评书,既能愉悦身心,又能学到安全防范的知识,还能听到一些有趣的警察故事,真是一举多得。”

    2012年,耿琦说了50多场散打评书,现场听众超过2万人次。他的警察评书也开始吸引媒体的目光,省市媒体多档栏目为此做了专题报道。(记者 蒋波 通讯员 包锐)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