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矫正从聆听开始 探访广州荔湾友善社会服务中心
“在社区矫正当中,如果说司法行政系统所承担的工作是硬的一面,那我们就属于软的一面。”广州市荔湾区友善社会服务中心主任杨瑞新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0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的荔湾区友善社会服务中心(下称中心),是广州市区一级首家专门从事服务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社团机构。就是这个“九口之家”,在过去的两年半时间里,通过专业手法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中心接收的110名矫正人员中,脱管率为零,无一重新犯罪。
做好聆听:社工都有小技巧
在社区矫正这样一个特殊的领域,社工应该如何介入?需要什么样的技巧?从哪些方面入手更能让矫正对象接受?这些问题成了记者关注的重点。
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有着助理社工师资质和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的中心专业社工陈承惠告诉记者,因为矫正对象的特殊性,所以服务的开展有别于其他人群。重要的是需要评估,而且是不断地评估。“评估,就是见证矫正对象改变、社工肯定自己的过程。”
陈承惠还向记者介绍了与矫正对象会谈时的一些技巧及应对情况:社工与矫正对象会谈时,应该要做好聆听。聆听,可以让他们感到轻松,感到自由。让其信你,乐于讲出自己的事,增加互相了解的可能。
“聆听的过程,需要观察。透过观察,社工可以感受到这个问题对不对,是否可以这样问。同时,聆听的反馈中,社工也可以运用一些小技巧,比如说,‘扮无知’。”陈承惠社说,社区矫正的群体年龄跨度很大,由未成年人到老年人,每个人的经历都有所不同,社工的阅历很多时候都未必及得上他们。因此,有时候,社工的“扮无知”,可以让谈话继续;让矫正对象们知道,社工是在用心去听他们讲,真的对他们的事情感到好奇。
作为负责社区矫正的社工小唐,他的工作方法就是让服务对象感到社工是“帮”他们,而不是“管”他们。
小唐记忆最深的是帮教过的有十年吸毒经历的阿风:他是吃了5次“闭门羹”后才见到阿风,见面第一句话阿风说的却是:“你帮不了我,我戒不了。”但小唐谈话中了解到阿风与家人关系不好,而且怕交女朋友被歧视。在小唐的鼓励和支持下,两个月后阿风找到了女朋友,而且提前向女友告白自己有吸毒的历史。为了让他找回自尊,小唐先是联系社区工作站为他找到一份工作,后来阿风想开一间网吧,小唐又帮他找文化部门申请执照,目前阿风的网吧已经开始营业。
心理咨询:一点点解开心结
记者了解到,社区矫正人员除了要承受来自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压力之外,还要面对因犯罪所引发的心理问题。
中心的社工告诉记者:“中心从成立之初就注重指导社工探索运用心理咨询手段帮教矫正对象,为他们提供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为主的支持和帮助,缓解、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完善其人格与自我,从而使他们顺利融入社会。”
因抢劫罪被判缓刑的矫正对象小余,本身的性格比较内向,再加上背负不光彩的经历,经司法所转介到友善社会服务中心后,社工与他的交流初期十分困难。
“我们运用一些心理咨询手段,不间断地与小余进行交流,慢慢走近小余的内心世界,一点一点了解到了他内心的症结:很少在别人面前袒露自己真实情感与内心世界的他,其实非常渴望情感交流、被人关心,不愿意受到孤立。”社工小王说。
在社工们的鼓励下,小余从被动参加逐步发展到积极主动参加友善社会服务中心组织的各类小组活动。在一次“端午节·友善粽香送温暖”的活动中,小余主动帮忙洗粽叶,准备材料,学习包粽子。
一人一档:矫正方案个性化
广州市荔湾区司法局局长何友汉向记者介绍说,“社区矫正工作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一个刑罚执行的过程;二是在社区中开展的对特定罪犯的刑事执法活动;三是通过解决矫正对象的问题,恢复矫正对象的社会功能,促进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的过程。”
“因此,我们学习香港的做法,通过成立中心引入政府购买服务,以个案介入、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介入手法,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困难帮扶、家庭辅导、职业技能培训等综合干预,从而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社会适应性。”何友汉说。
记者了解到,中心目前聘有9名专业工作人员,中心主任杨瑞新是荔湾区司法局原局长,具有丰富的社区矫正工作实践经验。另有8名专业社工,其中有4名具有社工师专业资格的社工专业本科毕业生,4名社工均参加过多期社会工作知识培训。
杨瑞新告诉记者,“我们中心以社会工作个案管理的服务模式为主体,每一个社区矫正对象一人一档。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矫正对象,中心通过一整套科学的评估方法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并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个案矫正方案。”
沟通家长:家庭关系得修复
“目前荔湾区所接收的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中90%存在亲情沟通方面的问题。家庭是青少年性格、人格教育、发展的第一场所,亲子双方长期无法沟通,未成年人对父母的依恋会减弱,而乐于跟其他具有偏差行为的未成年人交往,从暴力、逃课等行为中得到刺激与满足以及同伴的赞赏。”何友汉对记者说。
中心针对这点,开展了以修复家庭关系作为工作重点的家长支持小组,通过沟通技巧、愤怒控制技巧和思维改变技巧,促进未成年缓刑人员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改善其家庭关系、提升家庭亲和力。阿莹的父亲是做进口日产汽车贸易的,家境殷实,但是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与女儿的沟通交流,为了引起父母的重视,在生日的当天阿莹伙同他人抢了一部手机,被判缓刑。
社工们在与阿莹的母亲交流过程中得知,由于夫妻两人工作较忙,平时在家里与女儿沟通交流的机会非常少。在参加完家长互助支持小组活动以后,阿莹的母亲充分意识到了自己和女儿沟通方面出现了问题,在教育女儿的方式方法上面也出现了问题。
“在中心这边学到了什么回到家就尝试着运用,结果孩子果然比以前愿意和我讲心事了,大家沟通多了,摩擦也减少了,阿莹愿意在家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多了。”阿莹的母亲说。
社工:社区矫正生力军
图为矫正人员到养老院慰问老人们并为他们表演精彩节目。
社工介入作为司法手段和政府行政手段之外的补充方式,由于具有平等性、互助性等特点,在解决矫正对象的问题、恢复其社会功能、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社工已经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成为该项工作开展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志愿者作为社工的天然同盟军,由专职社会工作者带领社区矫正志愿者开展专业的矫正服务,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优势,进行各种专业咨询、结对帮教工作,以配合司法所和派驻到区的司法干警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同时,专职社会工作者参与到对社区矫正志愿者的管理、协调工作之中,建立健全司法社会志愿者的聘用、管理、考核、激励机制,有效提高了社区矫正志愿者的服务水准。(见习记者 章宁旦 通讯员 杨展微 刘海兵)
·新疆开展社区矫正案卷评查活动
·司法部:推动社区矫正立法规范律师辩护
·为社区矫正对象发放“联系卡”
·天津静海县检察院为社区矫正工作建章立制
·保定市新市区检察院:三项举措规范社区矫正
·江西新建:三剂“良药”调理社区矫正
·江西新建:三剂“良药”调理社区矫正
·海口市检察院创新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机制
·江西赣州检察院多举措加强社区矫正监督
·福建华安检察院实现社区矫正全程监督
·山东冠县检察院探索社区矫正监督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