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特殊人群

让流浪孩子踏上回家的路

2013-01-04 15:51:0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天津日报 

生活起居

救助站儿童超市

儿童保教中心里的一天开始了

新来的未成年受助者

    息万博、白一替、贾山、路野……天津市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保教中心的管理档案里记录了这些孩子的名字。这些名字有的是他们的真名,有的是出于无奈由工作人员为他们起的新名字。他们从大街上来到救助管理站,临时住在这里,吃饭、睡觉、学习。救助管理站帮他们寻找回家的路,但也有出于各种原因无法回家的人,他们要在这里生活到18岁,然后从这里进入社会。数据显示,天津市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保教中心每年要救助200多名未成年人。此时又逢寒冬,春节将至,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加大了街头救助、流动救助的范围,延长了救助的时间,希望让更多的流浪儿童能够与父母团聚、回家过年。他们也建议以乞讨为生的流浪人员尽量进行自我保护,“天气冷了,恳请他们到我们救助站来避避寒。”

    临时的家

    穿着一身红色运动服的男孩在涮墩布,看到有人进来,他咧开嘴笑了。但陌生人要是上去跟他说话,他就只会憨憨地笑,却不知道说什么好。站在一旁的陈老师说:“他刚吃完饭,这不,正自己打扫卫生呢。他可喜欢有人来看他了,冲你笑就是和你打招呼。”

    这里是位于西青区的天津市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保教中心。陈老师是这个男孩的“责任家长”。责任家长是天津市救助管理站创新推出的一种保教模式。因为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不仅需要生活和物质上的,更需要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抚。流浪儿童保教中心给每个孩子配了一名“责任家长”,负责孩子的生活、交流、学习、娱乐,保证流浪儿童24小时有人管理和照料,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爱。这天早上,陈老师上班后,先是和值班的生活老师办理交接班,查看晚上的生活记录,又和孩子聊了一会儿,接下来他还要给孩子们讲课并做些娱乐活动。

    “他是聋哑儿,叫息万博。”流浪儿童保教中心负责人王鹏,在一张纸上写下了这个名字的三个字给记者看,“这是由照顾他的第一任责任家长起的名字,因为责任家长姓息。一开始收留他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他自己也根本‘说’不清楚。在我们这里,因为孩子们暂时离开了父母,所以责任家长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从名字上也会强化感情。”两年多以前,公安部门将他送到救助站。那时他头发又长又乱,衣服破破烂烂,身上还带着伤,并且还有残疾——聋哑之外,脖子有点儿歪,导致头也不能摆正。王鹏叹息说,小万博应该有15岁了吧,从他流浪的时间分析,应该是被家庭抛弃了。

    公开资料表明,我国流浪儿童已超过15万人。调查显示,排除家庭原因主动选择流浪的孩子并不多,只占流浪儿总人数的22%,这类孩子离家的目的是“打工赚钱”、“想出去见见世面”等。因意外原因流浪街头的孩子占10%,比如迷路走失,被别人引诱、拐卖等。剩下的大部分是因家庭各种原因踏上了流浪之路。他们游离于社会边缘,生活在成人世界的暴力之下,有46%的流浪儿童曾被教唆犯罪。而救助管理站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尽可能地收留流浪儿童,并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刚刚到救助管理站的时候,身体的残疾使息万博几乎没有任何生活常识,看到吃的东西伸手就抓,也从不习惯洗脸刷牙。他根本无法说出家在何方,无奈之下只能成为救助管理站的“常客”。两年很快过去,经过责任老师和工作人员的细心照料和教导,他的个子长高了,生活习惯也变得文明了,待人接物有了很大变化,对人不再恐惧害怕。他每天和老师一起打饭,自己吃饭,洗自己的内衣内裤,喜欢看电视,还主动打扫卫生,特别爱擦地,只是需要老师跟在后面随时指点,因为他擦起地来没有规律,东一块西一块。

    救助站的孩子们

    幸运的是,息万博能在救助管理站儿保中心踏踏实实地过上一段日子,不用露宿街头,挨冻受饿。不论是责任家长还是这里的老师、工作人员,都把流浪儿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关心、呵护、交流、教育,还经常从家里带好吃的、带衣服和日用品分给孩子们,让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在这儿得到温暖,有亲人、有朋友、有真情。

    救助管理站是一幢粉色的三层小楼,门口挂着“天津市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和“天津市妇女救助中心”的牌子。这里就是流浪儿童临时的家。一楼是宿舍、活动室、教室,楼上有阅览室、电脑室、多功能厅等。一楼大厅明亮整洁,迎面墙上写着“关心、关爱、关怀,把爱献给孩子”的标语,侧面还贴着许多卡通画。在一楼一间约60平方米的宿舍里,记者看到,里面整齐地摆放着8张单人床,白绿相间的床单、统一的被褥显得既整洁又温馨。每张床旁都有一个白色的床头柜,放着必要的日常生活用具。

    救助管理站儿保中心负责人王鹏告诉记者,儿保中心目前收留了十几个孩子,另外还有几个孩子在指定医院就医,平时来来往往的孩子们,大部分已经通过救助站的努力为他们找到了家。“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些孩子在救助站生活的日子里,能够有一个放松、友爱、健康的生活成长环境。”

    靠窗口的一张单人床上,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倚着棉被半躺着,光着脚,样子很悠闲。“他不爱说话,就是说了你也听不懂。”旁边的老师介绍:“他叫白一替,也是一位姓白的责任家长给他起的名字。别看他个头小,估计也应该有15岁了吧。”

    白一替来救助站也有两年多了。他的嘴有点儿残疾,只能张开一点点。流浪乞讨,长期下来自然会营养不良,影响了身体发育。因为嘴张不开,发音不准,说话根本听不清楚,交流起来很困难。现在,一替在责任家长的耐心教育和启发下,已经能够从1数到10了。“这是几?”老师伸出五指。“5。”一替回答得有些羞涩。“只有和他接触时间长了,才能听得懂他想表达的一些意思。”老师说。

    房间的另一角站着一个看起来挺精神的孩子,个头有一米七左右。护理人员管他叫贾山,但真实姓名没有人知道。看到有陌生人进屋,他警惕地倒退了半步,和几位老师站到了一起。王鹏告诉记者,他应该有17岁,是来这家救助站时间最长的孩子之一。5年前,他从静海救助站转送过来,听口音应该是河北省人。“刚来时他还是个瘦瘦小小的孩子,脸上、身上都带着伤。我们经常询问他家在哪里,奇怪的是说什么他都能回答,但只要一问及他的家,要不就是沉默不说,要不就跟问他的人板脸怄气。看样子,他在家的时候,身心曾受到极大的伤害,跑出家门再也不想回去了。”现在,贾山年纪大了,对救助管理站的环境也越来越适应,老师们与他交流起来变得很容易了。贾山自己说,再过两年他就可以办个身份证出去打工,但那时候是不是会回家,他从来不肯提起。

    保护与教育

    去年12月13日,大雪降临天津的夜晚,也是去年入冬后最冷的一夜。像往年一样,天津市救助管理站开始加大救助力度,以车站码头、繁华地区、地下通道、桥梁涵洞等流浪乞讨人员集中活动和露宿区域为重点,实施全天候流动救助,并和街道居委会联动,形成救助网,寻找流浪的人。做这样的事已经成为他们每年冬天的常态。“每年最冷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忙、最担心的时候。”天津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李全成说,“这时候我们就要继续加大街头救助、流动救助的范围,延长时间,也建议以乞讨为生的流浪人员尽量进行自我保护,天气冷了,恳请他们到我们救助站来避避寒。”

    李全成介绍,天津救助管理站是全国“跨省接送救助站”网络的定点站。全市18个区县都设有各自的救助站,遇到需要跨省市接送的受助人员,都集中到市站,统一实行接送。救助管理站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原则是,救助是基础,保护是重点,教育是根本,全面承担起流浪儿童的临时监护责任,为流浪儿童营造了一个虽然临时但又十分温暖的家,继而将大部分流浪孩子送回家,送到亲人身边。

    记者在救助站采访了一整天,了解到儿保中心的生活安排:早晨6:00至6:30起床,在生活老师的指导下洗漱、整理个人卫生,打扫房间,然后和老师一起集体到食堂打早餐回来吃。“孩子们吃的饭和我们工作人员吃的一样的,不同的是,我们还要每天保证给每个孩子一个鸡蛋、一袋牛奶,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王鹏说。9:00工作人员上班,责任家长和生活老师交接工作,询问了解孩子的情况。上午由责任家长带领各自的孩子,根据其特点进行学习、交流、训练、娱乐等活动。12:00午餐,下午1:30至3:00午睡。下午5:00晚餐。晚餐后洗澡,再由工作人员负责换洗孩子的衣服,自由活动至晚上9:30睡觉。

    王鹏告诉记者:“流浪孩子都有一个毛病,就是没有时间观念,更没有集体观念。到了儿保中心后,我们通过时间安排和管理,既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又养成了讲个人卫生和适应集体生活的好习惯、好规矩。”

    而对于那些仍然滞留在儿保中心的流浪儿童,特别是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将何去何从?面对记者的疑问,儿保中心的王鹏给出了答案:“在救助站受助的流浪未成年人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反复询问、情感交流、做工作等方式,查找到他们的家,从而及时将这些孩子通过各地的‘跨省接送救助站’安全护送回家。但是,对于一些明知家在何方,但就是不配合、坚决不回家的孩子,我们也只有等到他18岁成人后,或帮其找一份工作融入社会,或由他自己选择生活道路。最难办的是那些智障、残疾的流浪未成年人,因为这部分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所以家人认领的可能性不大,他们自己又说不清楚家在哪里,甚至又聋又哑根本无法用语言交流,也不识字。所以也只有等他们18岁成人后,或是转给社会福利部门,或是由残疾人就业机构接收,给他们寻找生活的落脚点等。”

    回家之前

    站长李全成告诉记者:“救助站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籍址审查,这是查清受助人员籍贯住址,送其顺利返家的关键所在。滞留在站里的大多数人都有精神障碍或者身体残疾,每天和他们沟通交流,刨根问底,并不那么简单。”

    52岁的阎世威队长,从事管理籍址审查工作已有25年。1987年至今,他为2000多名受助的流浪者找到了回家的路。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多年,他练出了一项本事——只要被救助人员一进门,不用开口讲话他基本上就能判断是哪儿的人,再聊几句,便能归类到更小的区域范围。

    阎世威介绍起审查技能来如数家珍,他说:“审查技能跟古时的中医诊病技法相像,也可以用望闻问切四字概括。这里的‘望’是观察,观察受助人员的外貌、身材、长相、衣着、神智等情况;‘闻’是听方言,辨口音;‘问’是询问受助人员的基本情况、外出原因等;‘切’是在分析辨别的基础上寻找切入点,通过口音辨别判断出受助人员的省份和大致方位。”

    为了能够对流浪者有更多的了解,阎世威还经常研究各地的人文历史和地方史志,总结出带有普遍规律的经验和知识。比如,纯正东北人的体型特征是肩窄、臀窄、单眼皮、尖下颏;山西人的体型特征是肩宽、腰宽;内蒙古人脸色发红;山东德州、济南一带人大多络腮胡子;青岛人多瓜子脸。这些技能都成为缩短查找籍址时间,提高准确率的保证。

    这一天,阎世威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未成年人高翔的报送手续,派人护送其返回河南信阳。此前这个孩子的籍贯已经查实,回家的路已经变得通畅。随后,阎世威开始对另一名受助人进行询问,这个受助人大约有四十多岁,来站4个月,但始终说不清楚老家在哪里。阎世威始终不急不躁,耐心启发他,仔细观察他的举止习惯,寻找蛛丝马迹。

    “你叫什么?”“我叫罗云雄。”“知道家住哪里吗?”“知道,柳州(拉宝)村。”阎世威连着问了三遍,对方说了来宾、桂林、拉宝三个地址,相差很大。阎世威判断,他肯定是广西柳州人,但具体地址就要进一步分析了。他拿出《中国地址邮政编码簿》,首先确定有没有“拉宝”这个地名,再继续询问查找线索。经过几番努力,罗云雄的家终于确定为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寺山乡。阎世威又立即和当地公安部门联系,并着手安排他尽快回家。

    下午3点左右,塘沽救助站送来了新人,一个15岁的孩子,名叫路野,河北邯郸市魏县抬头乡人。去年11月17日路野来到塘沽后,整天泡在网吧里,被当地警方发现后送到了救助站。

    “我想回家。”这是路野下车后的第一句话。“要耐心等待,我们一定尽快安排你回家。”阎世威拍拍他的肩膀,路野放心地点点头。紧接着,阎世威边办理交接手续,边安排人带孩子进行安检、住宿等事宜。看到救助站的人问寒问暖,安排周到,路野感动地说:“早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就不在塘沽流浪这么多天了。”

    流浪儿的心理救助

    由于救助管理站能力有限,所以他们经常会遇到孩子不好安置的难题。救助管理站方面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广开渠道,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关心帮助这些孩子;另一方面加大职业培训的扶持力度,从学习一项技能,利用一种特长,掌握一个本领做起,为他们创造适合的、安全平稳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机会。

    “仅天津救助站儿保中心每年就要救助200多名未成年人,那么全国有多少流浪的未成年人?”救助站办公室主任黄晓莉列举了这一数字,她认为,流浪儿童的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更应该引起这些未成年人家庭的反思与自责。救助流浪未成年人固然是全社会的责任,但如果能从家庭的关心、心理沟通与情感交流、自我保护等方面入手,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分析近来救助流浪未成年人的人员结构,李全成站长认为,近年来,流浪未成年人出现了几个层次变化:第一是在救助的未成年人中,少女占的比例明显提升。这些女孩子或是外出打工,或是沉迷于网络离家出来见网友,她们的共同点是“天真”。究其根源,还是家庭中缺少关爱和足够的安全教育。这些女孩子要么来自单亲家庭,要么就是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照顾。他提醒未成年人的家长,特别是女孩子的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要关心她们的心理变化,教育她们如何保护自己。

    第二是出走年龄段越来越小,主要集中在12岁到16岁之间。他们沉迷于网络,或偷家里的钱到外地泡网吧,或找网友遇到困难无法回家。很多孩子都已经不是第一次离家了,往往第一次回家被家长打骂后再次出走,也有一种情况是家长怕孩子再跑,就尽量对他百依百顺,孩子却因为有了出走经验,外跑的胆子更大了。

    第三是青春期的叛逆心理。这类未成年人认为在家里没意思,自己有本事想到外边闯世界,再加上不满意家长的说教就离家出走。结果,多半是找不到工作或被骗而流浪街头。

    还有一种情况是单亲家庭孩子多。因为缺乏家庭意识和家庭亲密感,他们慢慢形成了敢作敢为又盲目冲动的个性,渴望无拘无束地玩乐,有的甚至交友不慎而进入了流浪未成年人的队伍。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对流浪儿童的心理救助。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师刘女士表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离家出走是不听话的表现,要严格管教甚至对孩子大打出手。其实,孩子的出走家长必然有责任,特别是单亲家庭长期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再加上家长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或是要求过高,或是粗暴打骂,或是不闻不问,都让孩子产生很大压力。所以,离家出走是孩子面对他无法解决的心理压力时,一走了之想法的最终表现。她特别提醒家长: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特点比较明显,他们非常希望家庭成员能够理解自己,感到自己的存在。作为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尽量用平等的关系和孩子能接受的内容、方式去沟通,真正做到了解孩子,感知孩子,以免酿成不必要的悲剧。(记者 何玉新 实习生 李意)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安徽加强救助流浪儿童 开展"返回校园"活动
·贵阳:流浪儿童救助站里过“暖冬”
·广州:为流浪儿童每人准备两套以上冬棉袄
·全社会编织回家安全网 流浪儿童更需要心的“回归”
·流浪儿童更需要心的“回归”
·“宝贝”回家有多难?——流浪儿童问题现状调查

·“宝贝”回家有多难?——流浪儿童问题现状调查
·冬季“应急性救助”救助流浪儿童
·陕西省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日益加强
·新疆:分类救助流浪儿童 确保生活无忧
·[视频]类家庭教育助流浪儿童回归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