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特殊人群

让流浪孩子踏上回家的路

2013-01-04 15:51:0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天津日报 

    回家之前

    站长李全成告诉记者:“救助站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籍址审查,这是查清受助人员籍贯住址,送其顺利返家的关键所在。滞留在站里的大多数人都有精神障碍或者身体残疾,每天和他们沟通交流,刨根问底,并不那么简单。”

    52岁的阎世威队长,从事管理籍址审查工作已有25年。1987年至今,他为2000多名受助的流浪者找到了回家的路。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多年,他练出了一项本事——只要被救助人员一进门,不用开口讲话他基本上就能判断是哪儿的人,再聊几句,便能归类到更小的区域范围。

    阎世威介绍起审查技能来如数家珍,他说:“审查技能跟古时的中医诊病技法相像,也可以用望闻问切四字概括。这里的‘望’是观察,观察受助人员的外貌、身材、长相、衣着、神智等情况;‘闻’是听方言,辨口音;‘问’是询问受助人员的基本情况、外出原因等;‘切’是在分析辨别的基础上寻找切入点,通过口音辨别判断出受助人员的省份和大致方位。”

    为了能够对流浪者有更多的了解,阎世威还经常研究各地的人文历史和地方史志,总结出带有普遍规律的经验和知识。比如,纯正东北人的体型特征是肩窄、臀窄、单眼皮、尖下颏;山西人的体型特征是肩宽、腰宽;内蒙古人脸色发红;山东德州、济南一带人大多络腮胡子;青岛人多瓜子脸。这些技能都成为缩短查找籍址时间,提高准确率的保证。

    这一天,阎世威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未成年人高翔的报送手续,派人护送其返回河南信阳。此前这个孩子的籍贯已经查实,回家的路已经变得通畅。随后,阎世威开始对另一名受助人进行询问,这个受助人大约有四十多岁,来站4个月,但始终说不清楚老家在哪里。阎世威始终不急不躁,耐心启发他,仔细观察他的举止习惯,寻找蛛丝马迹。

    “你叫什么?”“我叫罗云雄。”“知道家住哪里吗?”“知道,柳州(拉宝)村。”阎世威连着问了三遍,对方说了来宾、桂林、拉宝三个地址,相差很大。阎世威判断,他肯定是广西柳州人,但具体地址就要进一步分析了。他拿出《中国地址邮政编码簿》,首先确定有没有“拉宝”这个地名,再继续询问查找线索。经过几番努力,罗云雄的家终于确定为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寺山乡。阎世威又立即和当地公安部门联系,并着手安排他尽快回家。

    下午3点左右,塘沽救助站送来了新人,一个15岁的孩子,名叫路野,河北邯郸市魏县抬头乡人。去年11月17日路野来到塘沽后,整天泡在网吧里,被当地警方发现后送到了救助站。

    “我想回家。”这是路野下车后的第一句话。“要耐心等待,我们一定尽快安排你回家。”阎世威拍拍他的肩膀,路野放心地点点头。紧接着,阎世威边办理交接手续,边安排人带孩子进行安检、住宿等事宜。看到救助站的人问寒问暖,安排周到,路野感动地说:“早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就不在塘沽流浪这么多天了。”

    流浪儿的心理救助

    由于救助管理站能力有限,所以他们经常会遇到孩子不好安置的难题。救助管理站方面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广开渠道,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关心帮助这些孩子;另一方面加大职业培训的扶持力度,从学习一项技能,利用一种特长,掌握一个本领做起,为他们创造适合的、安全平稳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机会。

    “仅天津救助站儿保中心每年就要救助200多名未成年人,那么全国有多少流浪的未成年人?”救助站办公室主任黄晓莉列举了这一数字,她认为,流浪儿童的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更应该引起这些未成年人家庭的反思与自责。救助流浪未成年人固然是全社会的责任,但如果能从家庭的关心、心理沟通与情感交流、自我保护等方面入手,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分析近来救助流浪未成年人的人员结构,李全成站长认为,近年来,流浪未成年人出现了几个层次变化:第一是在救助的未成年人中,少女占的比例明显提升。这些女孩子或是外出打工,或是沉迷于网络离家出来见网友,她们的共同点是“天真”。究其根源,还是家庭中缺少关爱和足够的安全教育。这些女孩子要么来自单亲家庭,要么就是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照顾。他提醒未成年人的家长,特别是女孩子的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要关心她们的心理变化,教育她们如何保护自己。

    第二是出走年龄段越来越小,主要集中在12岁到16岁之间。他们沉迷于网络,或偷家里的钱到外地泡网吧,或找网友遇到困难无法回家。很多孩子都已经不是第一次离家了,往往第一次回家被家长打骂后再次出走,也有一种情况是家长怕孩子再跑,就尽量对他百依百顺,孩子却因为有了出走经验,外跑的胆子更大了。

    第三是青春期的叛逆心理。这类未成年人认为在家里没意思,自己有本事想到外边闯世界,再加上不满意家长的说教就离家出走。结果,多半是找不到工作或被骗而流浪街头。

    还有一种情况是单亲家庭孩子多。因为缺乏家庭意识和家庭亲密感,他们慢慢形成了敢作敢为又盲目冲动的个性,渴望无拘无束地玩乐,有的甚至交友不慎而进入了流浪未成年人的队伍。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对流浪儿童的心理救助。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师刘女士表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离家出走是不听话的表现,要严格管教甚至对孩子大打出手。其实,孩子的出走家长必然有责任,特别是单亲家庭长期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再加上家长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或是要求过高,或是粗暴打骂,或是不闻不问,都让孩子产生很大压力。所以,离家出走是孩子面对他无法解决的心理压力时,一走了之想法的最终表现。她特别提醒家长: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特点比较明显,他们非常希望家庭成员能够理解自己,感到自己的存在。作为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尽量用平等的关系和孩子能接受的内容、方式去沟通,真正做到了解孩子,感知孩子,以免酿成不必要的悲剧。(记者 何玉新 实习生 李意)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安徽加强救助流浪儿童 开展"返回校园"活动
·贵阳:流浪儿童救助站里过“暖冬”
·广州:为流浪儿童每人准备两套以上冬棉袄
·全社会编织回家安全网 流浪儿童更需要心的“回归”
·流浪儿童更需要心的“回归”
·“宝贝”回家有多难?——流浪儿童问题现状调查

·“宝贝”回家有多难?——流浪儿童问题现状调查
·冬季“应急性救助”救助流浪儿童
·陕西省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日益加强
·新疆:分类救助流浪儿童 确保生活无忧
·[视频]类家庭教育助流浪儿童回归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