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特殊人群

让流浪孩子踏上回家的路

2013-01-04 15:51:0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天津日报 

    救助站的孩子们

    幸运的是,息万博能在救助管理站儿保中心踏踏实实地过上一段日子,不用露宿街头,挨冻受饿。不论是责任家长还是这里的老师、工作人员,都把流浪儿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关心、呵护、交流、教育,还经常从家里带好吃的、带衣服和日用品分给孩子们,让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在这儿得到温暖,有亲人、有朋友、有真情。

    救助管理站是一幢粉色的三层小楼,门口挂着“天津市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和“天津市妇女救助中心”的牌子。这里就是流浪儿童临时的家。一楼是宿舍、活动室、教室,楼上有阅览室、电脑室、多功能厅等。一楼大厅明亮整洁,迎面墙上写着“关心、关爱、关怀,把爱献给孩子”的标语,侧面还贴着许多卡通画。在一楼一间约60平方米的宿舍里,记者看到,里面整齐地摆放着8张单人床,白绿相间的床单、统一的被褥显得既整洁又温馨。每张床旁都有一个白色的床头柜,放着必要的日常生活用具。

    救助管理站儿保中心负责人王鹏告诉记者,儿保中心目前收留了十几个孩子,另外还有几个孩子在指定医院就医,平时来来往往的孩子们,大部分已经通过救助站的努力为他们找到了家。“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些孩子在救助站生活的日子里,能够有一个放松、友爱、健康的生活成长环境。”

    靠窗口的一张单人床上,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倚着棉被半躺着,光着脚,样子很悠闲。“他不爱说话,就是说了你也听不懂。”旁边的老师介绍:“他叫白一替,也是一位姓白的责任家长给他起的名字。别看他个头小,估计也应该有15岁了吧。”

    白一替来救助站也有两年多了。他的嘴有点儿残疾,只能张开一点点。流浪乞讨,长期下来自然会营养不良,影响了身体发育。因为嘴张不开,发音不准,说话根本听不清楚,交流起来很困难。现在,一替在责任家长的耐心教育和启发下,已经能够从1数到10了。“这是几?”老师伸出五指。“5。”一替回答得有些羞涩。“只有和他接触时间长了,才能听得懂他想表达的一些意思。”老师说。

    房间的另一角站着一个看起来挺精神的孩子,个头有一米七左右。护理人员管他叫贾山,但真实姓名没有人知道。看到有陌生人进屋,他警惕地倒退了半步,和几位老师站到了一起。王鹏告诉记者,他应该有17岁,是来这家救助站时间最长的孩子之一。5年前,他从静海救助站转送过来,听口音应该是河北省人。“刚来时他还是个瘦瘦小小的孩子,脸上、身上都带着伤。我们经常询问他家在哪里,奇怪的是说什么他都能回答,但只要一问及他的家,要不就是沉默不说,要不就跟问他的人板脸怄气。看样子,他在家的时候,身心曾受到极大的伤害,跑出家门再也不想回去了。”现在,贾山年纪大了,对救助管理站的环境也越来越适应,老师们与他交流起来变得很容易了。贾山自己说,再过两年他就可以办个身份证出去打工,但那时候是不是会回家,他从来不肯提起。

    保护与教育

    去年12月13日,大雪降临天津的夜晚,也是去年入冬后最冷的一夜。像往年一样,天津市救助管理站开始加大救助力度,以车站码头、繁华地区、地下通道、桥梁涵洞等流浪乞讨人员集中活动和露宿区域为重点,实施全天候流动救助,并和街道居委会联动,形成救助网,寻找流浪的人。做这样的事已经成为他们每年冬天的常态。“每年最冷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忙、最担心的时候。”天津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李全成说,“这时候我们就要继续加大街头救助、流动救助的范围,延长时间,也建议以乞讨为生的流浪人员尽量进行自我保护,天气冷了,恳请他们到我们救助站来避避寒。”

    李全成介绍,天津救助管理站是全国“跨省接送救助站”网络的定点站。全市18个区县都设有各自的救助站,遇到需要跨省市接送的受助人员,都集中到市站,统一实行接送。救助管理站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原则是,救助是基础,保护是重点,教育是根本,全面承担起流浪儿童的临时监护责任,为流浪儿童营造了一个虽然临时但又十分温暖的家,继而将大部分流浪孩子送回家,送到亲人身边。

    记者在救助站采访了一整天,了解到儿保中心的生活安排:早晨6:00至6:30起床,在生活老师的指导下洗漱、整理个人卫生,打扫房间,然后和老师一起集体到食堂打早餐回来吃。“孩子们吃的饭和我们工作人员吃的一样的,不同的是,我们还要每天保证给每个孩子一个鸡蛋、一袋牛奶,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王鹏说。9:00工作人员上班,责任家长和生活老师交接工作,询问了解孩子的情况。上午由责任家长带领各自的孩子,根据其特点进行学习、交流、训练、娱乐等活动。12:00午餐,下午1:30至3:00午睡。下午5:00晚餐。晚餐后洗澡,再由工作人员负责换洗孩子的衣服,自由活动至晚上9:30睡觉。

    王鹏告诉记者:“流浪孩子都有一个毛病,就是没有时间观念,更没有集体观念。到了儿保中心后,我们通过时间安排和管理,既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又养成了讲个人卫生和适应集体生活的好习惯、好规矩。”

    而对于那些仍然滞留在儿保中心的流浪儿童,特别是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将何去何从?面对记者的疑问,儿保中心的王鹏给出了答案:“在救助站受助的流浪未成年人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反复询问、情感交流、做工作等方式,查找到他们的家,从而及时将这些孩子通过各地的‘跨省接送救助站’安全护送回家。但是,对于一些明知家在何方,但就是不配合、坚决不回家的孩子,我们也只有等到他18岁成人后,或帮其找一份工作融入社会,或由他自己选择生活道路。最难办的是那些智障、残疾的流浪未成年人,因为这部分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所以家人认领的可能性不大,他们自己又说不清楚家在哪里,甚至又聋又哑根本无法用语言交流,也不识字。所以也只有等他们18岁成人后,或是转给社会福利部门,或是由残疾人就业机构接收,给他们寻找生活的落脚点等。”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安徽加强救助流浪儿童 开展"返回校园"活动
·贵阳:流浪儿童救助站里过“暖冬”
·广州:为流浪儿童每人准备两套以上冬棉袄
·全社会编织回家安全网 流浪儿童更需要心的“回归”
·流浪儿童更需要心的“回归”
·“宝贝”回家有多难?——流浪儿童问题现状调查

·“宝贝”回家有多难?——流浪儿童问题现状调查
·冬季“应急性救助”救助流浪儿童
·陕西省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日益加强
·新疆:分类救助流浪儿童 确保生活无忧
·[视频]类家庭教育助流浪儿童回归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