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起居
救助站儿童超市
儿童保教中心里的一天开始了
新来的未成年受助者
息万博、白一替、贾山、路野……天津市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保教中心的管理档案里记录了这些孩子的名字。这些名字有的是他们的真名,有的是出于无奈由工作人员为他们起的新名字。他们从大街上来到救助管理站,临时住在这里,吃饭、睡觉、学习。救助管理站帮他们寻找回家的路,但也有出于各种原因无法回家的人,他们要在这里生活到18岁,然后从这里进入社会。数据显示,天津市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保教中心每年要救助200多名未成年人。此时又逢寒冬,春节将至,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加大了街头救助、流动救助的范围,延长了救助的时间,希望让更多的流浪儿童能够与父母团聚、回家过年。他们也建议以乞讨为生的流浪人员尽量进行自我保护,“天气冷了,恳请他们到我们救助站来避避寒。”
临时的家
穿着一身红色运动服的男孩在涮墩布,看到有人进来,他咧开嘴笑了。但陌生人要是上去跟他说话,他就只会憨憨地笑,却不知道说什么好。站在一旁的陈老师说:“他刚吃完饭,这不,正自己打扫卫生呢。他可喜欢有人来看他了,冲你笑就是和你打招呼。”
这里是位于西青区的天津市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保教中心。陈老师是这个男孩的“责任家长”。责任家长是天津市救助管理站创新推出的一种保教模式。因为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不仅需要生活和物质上的,更需要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抚。流浪儿童保教中心给每个孩子配了一名“责任家长”,负责孩子的生活、交流、学习、娱乐,保证流浪儿童24小时有人管理和照料,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爱。这天早上,陈老师上班后,先是和值班的生活老师办理交接班,查看晚上的生活记录,又和孩子聊了一会儿,接下来他还要给孩子们讲课并做些娱乐活动。
“他是聋哑儿,叫息万博。”流浪儿童保教中心负责人王鹏,在一张纸上写下了这个名字的三个字给记者看,“这是由照顾他的第一任责任家长起的名字,因为责任家长姓息。一开始收留他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他自己也根本‘说’不清楚。在我们这里,因为孩子们暂时离开了父母,所以责任家长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从名字上也会强化感情。”两年多以前,公安部门将他送到救助站。那时他头发又长又乱,衣服破破烂烂,身上还带着伤,并且还有残疾——聋哑之外,脖子有点儿歪,导致头也不能摆正。王鹏叹息说,小万博应该有15岁了吧,从他流浪的时间分析,应该是被家庭抛弃了。
公开资料表明,我国流浪儿童已超过15万人。调查显示,排除家庭原因主动选择流浪的孩子并不多,只占流浪儿总人数的22%,这类孩子离家的目的是“打工赚钱”、“想出去见见世面”等。因意外原因流浪街头的孩子占10%,比如迷路走失,被别人引诱、拐卖等。剩下的大部分是因家庭各种原因踏上了流浪之路。他们游离于社会边缘,生活在成人世界的暴力之下,有46%的流浪儿童曾被教唆犯罪。而救助管理站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尽可能地收留流浪儿童,并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刚刚到救助管理站的时候,身体的残疾使息万博几乎没有任何生活常识,看到吃的东西伸手就抓,也从不习惯洗脸刷牙。他根本无法说出家在何方,无奈之下只能成为救助管理站的“常客”。两年很快过去,经过责任老师和工作人员的细心照料和教导,他的个子长高了,生活习惯也变得文明了,待人接物有了很大变化,对人不再恐惧害怕。他每天和老师一起打饭,自己吃饭,洗自己的内衣内裤,喜欢看电视,还主动打扫卫生,特别爱擦地,只是需要老师跟在后面随时指点,因为他擦起地来没有规律,东一块西一块。
·安徽加强救助流浪儿童 开展"返回校园"活动
·贵阳:流浪儿童救助站里过“暖冬”
·广州:为流浪儿童每人准备两套以上冬棉袄
·全社会编织回家安全网 流浪儿童更需要心的“回归”
·流浪儿童更需要心的“回归”
·“宝贝”回家有多难?——流浪儿童问题现状调查
·“宝贝”回家有多难?——流浪儿童问题现状调查
·冬季“应急性救助”救助流浪儿童
·陕西省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日益加强
·新疆:分类救助流浪儿童 确保生活无忧
·[视频]类家庭教育助流浪儿童回归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