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英模

记“调解能手”融安县人民法院大良法庭法官覃秉山

2013-01-04 15:28:2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 

    杨涛二十八载扎根一方乡土

    ——记“调解能手”融安县人民法院大良法庭法官覃秉山

    他,从参加法院工作第一天起,就一直坚守在远离县城的基层法庭;从书记员做到副庭长,又从副庭长回到普通法官岗位,他无怨无悔;他的同事,有的调往上级部门任职,有的成了他的顶头上司,而他28年从未离开过基层法庭。28年来,他共办理各类案件2100多起,无一上访缠诉,无一超审限,无一举报投诉。他,就是享誉柳州法院系统的“调解能手”——融安县法院大良法庭法官覃秉山。

    法与情之间找最佳结合点

    覃秉山办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调解。自1985年4月从事审判工作以来,他所办理的案件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调解结案。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民事纠纷,覃秉山总能以他特有的诚心与耐心,在法与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把准突破口。

    2012年8月,陈某以丈夫张某好赌施暴为由起诉离婚。当张某接到离婚起诉书时长跪在地,央求法官无论如何不要判决离婚,并表示愿意痛改前非。覃秉山考虑到张某夫妇还有一定的婚姻基础,且上有年迈父母,下有一个6岁和一个不满周岁的女儿。然而,陈某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是责怪丈夫不争气,恨铁不成钢。于是,他先找到张某,对其酗酒、赌博、打妻子的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让其真诚地向妻子道歉。尽管如此,陈某还是对张某感到失望,坚决不同意和好。“只要有百分之一挽回的可能,我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调解。”覃秉山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先做通张某岳父母工作,再召集陈某和张某的父母、亲友及两个女儿聚到调解现场。面对年迈的双亲、嗷嗷待哺的幼女和苦心相劝的亲友,以及真诚悔过的丈夫,陈某终于回心转意,与丈夫重归于好。去年以来,覃秉山就审结案件74件,其中,调解结案55件,撤诉结案7件,判决结案11件,裁定驳回起诉1件,调撤结案率达83.78%,无一案件上诉、申诉。所办理案件的数量及调撤率均居柳州市基层法庭之首。

    百姓亲切地称他“秉哥”

    融安大良法庭所辖的大良镇、潭头乡和东起乡是典型的农业乡镇,面积455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187个自然屯、人口6万余人。覃秉山是本地人,除了会讲当地“桂柳话”、“土拐话”外,他还通晓壮话。语言沟通的无障碍帮他拉近了与当事人的距离。为了不耽误农忙和方便当事人,他经常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秉哥”。

    1994年,大良法庭受理了一起某信用社诉55家农户的小额贷款合同纠纷案,虽然总标的不大,总共才7万余元,但涉案人员众多,又关系到农业生产与金融市场秩序,社会关注度很高。通过法庭做工作,27家农户很快便向信用社还清贷款,但还有28家迟迟没有还贷。庭长曾一度考虑用庭审解决此案,但时任副庭长的覃秉山却认为,虽然通过庭审判决这些农户还贷并非难事,但难就难在执行上。如果强制执行,则不利于社会和谐!因为他了解到这28家农户中多数是因缺乏还贷能力才未还贷的。于是,他找到庭长请缨自告奋勇要啃这块“硬骨头”。

    为了能面对面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覃秉山带着书记员每天天未亮就出门,赶在当事人出工前到其家中,或是等到天黑待当事人收工后再到其家中,挨家挨户做工作,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有一次,覃秉山得知当事人黄某正在种甘蔗,他马上赶到甘蔗地,一边帮其干农活,一边不失时机地做韦某思想工作。黄某的妻子得知覃秉山已是第三次来他家后,感到内心实在过意不去,便回娘家找亲戚帮忙筹钱。经过覃秉山50余天不懈努力,28家农户全部与信用社达成调解协议,最终全部履行。

    正由于覃秉山为天平增辉,替百姓分忧的敬业精神,他多次被市县法院系统评为“调解能手”和“先进个人”,还荣立一次个人三等功、多次嘉奖。

    如今,覃秉山依然在自己热爱的乡土辛勤地耕耘着,继续谱写平凡而又有意义的篇章。(通讯员 李斌)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