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小长假结束了,春节的脚步也近了。
越是欢庆佳节,越不能忘了困难群众。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他们过得还好吗?
记者赶赴江苏、河南、四川、山东、内蒙古等地,寻找最需要温暖的人们,关注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愿。
希望社会的关注能为他们雪中送炭,更希望他们都能暖暖和和舒舒服服过个节。
——编 者
江苏低保户方明一家——
希望制度更完备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仙林新村社区是一个有着400多户困难户及低保家庭的老小区。2012年12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患有尿毒症的低保户方明家中探访。
家里收拾得很干净,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婚纱照,一切保留着4年多前结婚时的装修格局。除了堆满药品和药水的小房间,这个屋子看起来和普通人家几乎没有区别。
方明一家平静的生活在2010年上半年被打破了。当时,29岁的方明突然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随后他辞去了在附近小区做保安的工作,住进医院接受治疗;女儿才两岁,养家糊口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在郊区一家电子企业打零工的妻子段小玲身上。
2010年10月,街道社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帮助方明申请了低保及大病医保。方明告诉记者,治病的日常透析和药品费用,一个月就要两三千元,妻子每月2000元的工资显得捉襟见肘。好在有了大病医保,目前自己花费的部分,每月在500元上下,领取的每月540元低保救助金及社区发放的500元临时救助金,已可覆盖这些日常的医药费用。
最令方明夫妇感动的是,去年秋天,女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夫妻俩找到社区请求帮助。在社区干部的联系沟通下,临近的一家民办幼儿园最终免费接收了孩子入园。
方明目前病情比较稳定,每天会在家里进行4次腹部透析。
说起新一年的愿望,夫妻俩最关心的还是治疗费用和女儿以后的学费。“尽管有了大病救助,但是也有一些费用是不能报销的,去年住了一个月医院,住院费、治疗费中由自己出的就有六七万元,要是以后报销额度能再提高一点儿就好了。”段小玲说,“希望能有更完备的制度,保障低保户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方明补充道,等自己病情更稳定了,还希望能找到一份既方便治疗,又力所能及的工作,“哪怕在小区看看大门也好,也能补贴点家用。”(记者 姚雪青)
四川农民工杨运方——
渴望住得更好些
2012年12月31日,寒气逼人。
四川成都市区一处工地上,建筑工人们正在一堆堆水泥和砂石间来回搬运着建筑材料。
“这个月的工钱前天已经领了,一领到钱我就寄回老家了。”来自四川达州青宁乡永丰村的务工人员杨运方在工地上砌砖,他告诉记者,临近年关,建筑工的工钱基本都会有所上涨,他每月的工钱就从3000元出头涨到了3500元,“这两个月工资都是按时发放的,马上过年了,接下来这两个月工资要是能顺利拿到手就更好了。” 杨运方说。
记者了解到,元旦与春节期间是建筑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高发期。针对这种情况,四川省内各地住建局将从2012年11月26日至2013年1月31日对辖区内在建项目支付农民工工资情况进行排查。根据规定,对排查中发现的未能及时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的建筑企业,一律不得办理预售许可证、批准其新开发建设项目、办理规划和施工许可证等手续。
据介绍,为保证农民工工资及时支付,四川省司法厅从2012年12月起在全省开展为期3个月的为农民工讨薪法律援助专项活动,同时督促省内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对农民工讨薪、工伤索赔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受理手续。
在政策的重拳之下,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成了过街老鼠。2012年12月24日,成都市一家劳务公司负责人因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20万元。
“拖欠工资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只是现在一家人都靠我打工赚钱,希望来年工钱能涨点儿。”谈起新年愿望,杨运方说:“我们吃饭的临时食堂就设在附近的居民小区,条件很不错,价格也实惠,就是住得差点儿。现在天冷,工地提供的临时工棚太漏风,晚上压根儿睡不好。”杨运方希望每月能涨三四百元工资,这样自己能和工友们在附近租间民房当宿舍。(记者 张 文)
山东零就业家庭黄雷涛一家——
政府发了救命钱
2012年12月21日上午,记者走进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建新街道低保户王云芳家,她的丈夫黄雷涛正在氧气瓶旁吸着氧气。由于患有尿毒症,黄雷涛每隔一天要做一次透析,这使其出现心衰症状,每天都得吸氧两三个小时。
虽然正值壮年,但病患使他苍老了许多,耳朵聋了,牙也掉得只剩下6颗。黄雷涛说:“没得病时,在大街上碰见小孩子,都喊我叔叔,现在见了都喊我爷爷。”
黄雷涛夫妇家住平房,屋里挺暖和,暖气片烫手。“我们家老黄患病后,怕冷!我就自己买煤,烧土暖气。”王云芳继续说,多亏政府给了一部分取暖补助,减轻了咱这个家的经济压力,暖气让咱身上热乎乎,政府的帮助让咱心里热乎乎。
由于要照顾重病的丈夫,王云芳不能出去工作,除了丈夫病退拿点有限的基本工资之外,家庭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看病花费无力承担。政府的救助对这个家庭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2012年,除了享受医保而报销的部分费用之外,黄雷涛已经接受历下区大病医疗救助两次,每次5000元,如果再加上低保补助、生活补贴等各项补助,黄雷涛家一年能从政府那里得到大约2.5万元的救助。王云芳说:“政府发给我们的救助补贴就是咱这大病家庭的‘救命钱’啊!”
由于医疗花费太多,黄雷涛夫妇的儿子放弃了考高中而选择了职业中专,期望能早日踏入社会为这个家分忧。王云芳说,孩子每个月可以领到300元生活补助,还有每年800元的教育补助,孩子上学的费用基本不用家里管了。“历下区政府不仅仅管我治病,还管孩子上学,挺好!”黄雷涛说。
谈到来年的期望,王云芳说,“像我们这样的大病家庭,医药费能否再多报一点?”(记者 潘俊强)
河南流浪人员赵要军——
我不想靠别人养
1月2日傍晚,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交叉路口附近一个在寒风中给电动车补胎的“中年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记者走上前去攀谈,得知他叫赵要军,是一名从许昌长葛来郑州的流浪人员。他告诉记者,就在十几天前,他也在农业路立交桥下住,但现在住在附近新搭建起来的郑东新区如意湖办事处临时救助站。
让记者惊讶的是,这个看似满脸“沧桑”的中年人却只有25周岁。赵要军打开围在自己腿上的军大衣,记者惊呆了:赵要军左腿膝盖以下截肢,是一名残疾人。
从记事起,他就跟奶奶相依为命。“奶奶去世我就来郑州打工,我现在没有一个亲人了,年在哪里过我还不知道。”赵要军苦笑。
又补了一个胎后,赵要军收工了,这一天,他一共挣了10块钱。他将补胎用具和材料装上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往临时救助点赶。
谈及现在的生活,赵要军倒是很乐观。“我现在就干帮人补自行车、电动车胎的零活儿,补一个胎能赚5块钱,也有一天不开张的时候,但我能养活我自己。”
赵要军说自己曾经不愿意接受救助,救助站一来劝他,他就拿着“家当”离开,直到感觉今年的冬天出奇的冷,怕冻坏手没法工作,他才同意住到临时救助站。
“如意湖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劝了我几次,我才过来。没想到条件还不错,有热开水,办事处还给我发了新被褥、新棉衣和新棉鞋。”最让赵要军欣喜的是,办事处正在附近组建一个临时劳务市场,配套的还有农民工技能培训中心,争取让农民工既住得暖,还有活干。
赵要军最大的心愿是能多学一门技能,多赚点钱。记者最后问他,是否愿意去市救助站,赵要军摇摇头:“我不想靠别人养活。”
夜幕已沉,吃完一碗方便面煮鸡蛋的晚餐,赵要军拿出了一个壳已开裂用皮筋儿捆绑的收音机,塞上耳机,他要在音乐中卸去一天的疲惫。(记者 曲昌荣)
内蒙古受灾牧民达呼日浩特——
雪灾再大也不怕
2012年12月30日,尽管距离强降雪天气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但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明安镇那仁宝力格嘎查(村)的积雪依然很厚,大风夹带着雪粒肆意呼啸,抽得人脸上脆生生的疼。
42岁的牧民达呼日浩特正在清理羊圈里的积雪,“今年的雪不仅很大,而且来得早,11月初就开始下大雪。”达呼日浩特家里养了32头牛和一些羊,由于入冬早、气温低,他家至少短缺5000斤饲草料。
达呼日浩特像往年一样为过冬的牲畜准备了大约2.6万斤饲草料。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以往12月份才能出现的冰雪封冻,竟然在去年11月3日不期而至,一时间饲草料纷纷告急,价格猛涨。
“本来天气冷牛羊得多补充饲料才能御寒,但现在由于草料储备不足,只能吃个半饱,母牛每天都在掉膘,我担心等到明年生牛犊的时候,母牛会因为身体瘦弱流产,那样损失可就大了。”牧民达布希拉图有些担忧地说。
截至2012年12月25日,达茂旗已经在全旗范围内调剂到饲草料共203万斤,目前正陆续运往严重受灾地区。
“政府和边防派出所给我送来了100斤米和一些饲草料,还有棉衣棉裤,应该能熬过这个冬天了。”达呼日浩特眼里闪动着泪花。
受严寒天气影响,达茂旗部分农牧民群众冻伤、感冒后,就医吃药比较困难。当天,明安镇边防派出所为达呼日浩特进行了一次义务体检。
明安镇副镇长王永东表示,目前,当地党委政府正在全力铲雪、疏通道路。“只要能保证道路畅通,饲草料能运得进去,牧民和牛羊就能安全过冬。”
虽然遭受严重雪灾,但牧民积极乐观的天性一点没变,“碰上雪灾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党和政府的努力使我们感到了温暖,再大的雪灾也不怕!”达呼日浩特坚定地说。(记者 贺 勇)
·多部门出台一批关系民生新政策 涉及社保 住房 就业等
·更安全、更公平、更有保障——2013年民生新期待
·新政扎堆生效 法治焕新蕴含中国民生期待
·2013年安徽省33项民生工程内容纲要
·云南省新增财政支出向基层倾斜 保障和改善民生
·贵州省政府召开第70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民生工作
·贵州省政府召开第70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民生工作
·深入基层探寻落实——2012民生政策 在你那儿落实了吗
·民生政策 在你那儿落实了吗
·南京市检察机关20项举措保障民生工程
·广西南宁公安保民生促和谐服务大局工作综述
·温卡华: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保障和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