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矛盾化解

基层社会管理人系列报道之“义务调解员鲍清芳”

2013-01-03 10:49:2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人民法院大门西侧,有两间普通的办公室,门口一块牌子上写着“南和县人民法院鲍大娘调解室”。屋内办公桌上的桌牌上写着“温馨调解”,墙上挂着“和为贵”、“和气生财”和“家和万事兴”的匾额,三个“和”字分外耀眼夺目。

    这里就是义务调解员鲍清芳的办公室。自2010年3月至今,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已接待当事人2000余人,成功调解纠纷600多起,协助法官调解纠纷68件,在南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鲍青天”,成为“比院长知名度还高”的人,“鲍大娘调解模式”也已在邢台市法院系统全面推广。

    令人想不到的是,鲍大娘却曾经是个多年到处奔波告状的“上访户”。

    鲍清芳是邯郸市一名退休职工,1994年,她刚满20岁的小女儿张文静因一场医疗事故被夺去了年轻的生命,而医院却百般推脱责任。于是鲍清芳多年赴省进京奔波告状。1996年年底,她终于为女儿讨回了说法。当她收到医院方面的赔偿款时,却毫不犹豫地把钱捐给了希望工程,用她的话说,她争的不是钱,而是一个理。

    鲍清芳为女儿上访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此案还促使卫生部在修订补充《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时规定:对医院病案,病人有权复印保存,原件由医院当场封存,对医疗事故鉴定如不认同,可进入法律诉讼程序解决。她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医疗维权第一人”。

    基于对鲍清芳的执著和正义感的钦佩,南和法院经过班子会研究,决定聘请她为特邀调解员。2010年3月,鲍清芳接过了南和法院的聘书,从邯郸来到南和,成为一名特邀调解员。

    “对于离婚的、赡养的、媳妇和婆婆闹矛盾的,我和法官的解决方法不一样。”鲍大娘说,“到了法庭上,法官要按法律去判决,诉什么解决什么。咱调解就要看全盘棋,不能留后遗症,除了遵守法律,还要摆事实,讲道理,讲人情,凭良心,可以说是人情事理法律一个也不能少。”鲍大娘还有个绝招,有些事她甚至可以用开玩笑的方式解决,“我年岁大了,碰到不说理的年轻人,我就干脆骂他几句,只要骂到理上,谁也不会不服。”

    凭着这些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工作的负责,鲍大娘用巧妙的方式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难题。

    她常说:“啥大没理大,走到哪儿也不怕,我是对事不对人,凭良心调解,在这个屋里是这么说的,到大街上还是这么说!”

    南和有句老话,“有理到大街上说说”,凡是能到大街上说的“理”,肯定是真正的“理”,才能真正地让人心服口服。鲍大娘就是用这些朴素的真理,让一对对将要破裂的夫妻再度牵手,让一个个矛盾重重的家庭重新和睦。

    河南一家饲料厂的老板由于南和本地一家企业欠钱不还而找到鲍大娘。鲍大娘调解好了纠纷,没有收一分钱。临走的时候,饲料厂老板感激地称赞鲍大娘是“鲍青天”。没想到这个美誉不胫而走,如今好多人都这样称呼鲍大娘。

    “鲍青天”的名声在外,不少外地人慕名前来寻求鲍大娘帮助。鲍大娘说,“本地的咱要管,外地的大老远找来了,更要管。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其实咱也做不了多少工作,能解决多少问题就解决多少,能化解多少矛盾就化解多少,能减少多少纠纷就减少多少,这样,家庭就会安生一点,社会就会安稳一点。”

    正是靠着这份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责任感,多年来,鲍大娘在义务调解员这个位置上辛勤工作着,从没有要过一分钱工资,从没有埋怨过一句,用实际行动做着看似微不足道实则重如泰山的努力。

    去年10月份,72岁高龄的鲍大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激动地说:“这是我梦寐以求的神圣时刻,不仅是一份光荣,更意味着一份责任。”(记者马竞 实习生周宵鹏)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高波:午夜调解进行时
·法官来到咱身边——太原市万柏林区法院西山法庭创新调解机制纪实
·诉前调解使纠纷以“和为贵”终结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人民法院开展诉前调解工作纪实
·江苏沛县法院巧借“五老调解室”促矛盾化解
·漳州建"四极调解员"网络提升化解矛盾正能量
·[视频]走基层·天津:医患纠纷调解目击记

·[视频]走基层·天津:医患纠纷调解目击记
·湖北大冶“五老和谐会”凝聚民间调解力量
·广西富川“一庭一府两所”调解奏出和谐强音
·昌吉巡回法庭与劳动仲裁部门联手调解 一个月化解15件案件
·江苏南通:一件纠纷 三次调解
·嘉峪关《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实施方案》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