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社论评论

检察日报:法治新思维护航美丽中国

2013-01-02 09:04:1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检察日报 

    编者按 2012年,是我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八二”宪法颁布三十周年;刑诉法和民诉法进行重大修改;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因法而昌。法治建设的进程如何,攸关整个国家的前途与走向。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开幕。令十八大代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颇感意外的是,从大会开幕当天起,就不断有媒体向新闻中心提出申请,要求采访他。

    基层的法律工作者何以引起媒体关注?佟丽华的解释一语中的:“与其说媒体关注我,不如说是媒体关注中国的法治进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首次提出领导干部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首次提出强化法律监督……出现的众多“首次”法治元素,将法治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令国人尤其是法律人为之振奋的是:报告从新阶段依法治国的新方向、新路径、新动向等方面展示出来的法治新思维,为共和国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法治新图景。

    盛世大国,法治兴邦。回首十五年来,法治中国砥砺前行,依法治国步履铿锵。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大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对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并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的16字方针,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新阶段有新目标。十八大提出,至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要实现这样的法治目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法学界人士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十八大后中国法治发展的主要方向将从形成“法律体系”向形成“法治体系”转变。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看来,“法治体系”是包含民主、人权、宪政等价值评价标准在内的制度运行过程,目标是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法治化。要构建“法治体系”,关键就在于法律准确、有效、全面的实施。

    让十八大代表、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长卢希印象深刻的是,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态度,在思想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方式是行为准则,在操作执行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以说,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思想和工作两个层面为实现依法治国指明了具体路径。”她说。

    法治浩荡,不可阻挡。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所言,执政党第一次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行动指南,无疑将影响未来五年乃至更为久远的国家命运,对于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意义重大。

    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是法治的精髓。实现对权力的监督,使其规范运行,始终是法治的重要功能。

    十八大将法治的这一功能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十八大代表、上海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民事行政检察处处长王琍认为,这意味着“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法律对权力的监督也在不断扩大与完善,法治在规范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作为国家政治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权同样需要在阳光下运行。唯有加强监督,司法行为才能更加规范,司法活动才不会“跑偏”。

    “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代会报告里首次提出“法律监督”,意味着未来中国将更加强化对司法权的监督。

    法治,使权力的来源有法律根据,使权力的行使符合法律程序。

    民族复兴前景灿烂,依法治国任重道远。十八大为中国的未来擘画出壮美蓝图,蓝图的实现,离不开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名词:法治。

    法治,必将为美丽中国护航!(邱春艳)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