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上百所专门为打工子女开设的学校,这些学校都是私立的,很多没有办学许可证,办学条件也与公立学校相差很远,但是这些学校的存在为打工子女提供了在城市就学的可能性。关注打工子女的公益机构会筹集社会资源为这些学校的孩子们开设一些课外活动,包括课业辅导、摄影、绘画、戏剧和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依靠大学生志愿者来完成。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参与这些志愿活动的大学生。有一次一位大学生对我说了这样的话:“如果不参加这样的活动,我真不知道北京还有这么糟糕的地方。和这些孩子们接触多了以后,我发现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也可以有他/她们自己的快乐。”这个学生的话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一是,打工子女的物质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很差;二是,城市人和大学生潜意识里把打工子女当作“不正常”的孩子来看待。
要想根本改变打工子女在城市生活和学习条件上的困境,前提是改变社会价值观,当打工者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认可的时候,打工子女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就得不到相应的改善。打工子女需要的不是社会对他们献爱心,因为他们本身并不是弱者,打工子女需要的是社会的公平待遇。
打工子女的现状描述
打工子女面临着城市儿童难以想象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居无定所及这种流动所导致的频繁更换学校;很多打工子女不能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只能在为打工子女开设的民办学校就读,而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差,而且师资也往往不够稳定;打工子女的父母往往工作时间长,而且没有休息日,这样他们经常得不到父母在生活上的照顾和在学习上的监督和辅导;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对打工者及其子女的歧视,打工子女面临身份认同的尴尬。
但是,艰苦的条件也赋予一些打工子女积极的影响。由于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子女的生活,一些打工子女在很小的年纪就学会了自立和照顾自己;由于很多打工者家庭有2个以上的子女,家庭中大一些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就需要照顾弟弟妹妹,这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和生活能力。
打工子女学校对孩子的影响
教师流动性大影响学生学习。打工子女学校教学条件较差、教师工资低、教师生活条件也比较差,但是教师的责任和负担却很多很大。由于这方方面面的原因,打工子女学校教师的流动性是很大的。经常换老师往往会对孩子们产生消极的影响。
课堂纪律很难维持。打工子女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影响着他们的心态。一些学生不仅自己不能安心学习而且上课无法保持安静。遇到严厉的老师还可以管得住,遇到好欺负的老师课堂纪律就难以维持。在这样的氛围下,想好好学习也难呀。
班级人数众多影响教学质量。据了解,公立学校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量是有要求的,比如,不能超过28人。这样的小班教学,对于知识的传授和与学生的互动都有很大的好处。但是,这对于很多打工子女学校来讲是达不到的。
按照主流价值观教育孩子使得打工子女更加迷失。打工的每天拼命地干,结果不仅工资很低而且被人瞧不起。虽然大家都很痛苦,但是,大家都还是向着这些痛苦的目标努力着,也这样去教育着下一代。好像这个世界只有两条路:一个是欺负别人,另一个是被人欺负。更可怕的是,孩子们想着自己的爸爸妈妈那么辛苦,但是在老师的眼里,自己好好学习是为了不成为像爸爸妈妈那样的人,这就是说爸爸妈妈那样的人是被否定的。这让一个孩子怎么去面对!这个世界没有给老师们另一条教育孩子的方针。
儿童发展教育活动对孩子的积极影响。现在有一些民间公益机构设立社区儿童活动中心,或者在打工子女学校的支持下在校园里开展课后辅导和发展教育活动。通过绘画、摄影、戏剧、体育活动等方式在丰富孩子课余生活的同时,帮助孩子提高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我和一些参加了这些活动的孩子们进行过交流,很多孩子都把这些社区活动中心称为自己第二个家;很多家长也认为孩子不仅放学后有了可以去的安全场所,而且在学习进步的同时也快乐了起来。
社会歧视给孩子所造成的不利处境
打工子女的就学状况。关于城市流动儿童的规模和结构,目前还缺乏详细的测算。据非官方估计,目前流动儿童的数量超过2000万。
据媒体报道,在北京有打工人员随迁子女43.37万人,其中70%在公办学校就读,其余大概10万学生在自办学校就读。这些自办学校(也称打工子弟学校)中有62所合法(有办学许可证)办学。有112所无证办学,有学生4万余人。在上海,众多来沪打工的农民工子女纷纷入读当地的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目前已达整个在沪外来农民工子女人数的 67%。政府通过给民办学校补贴的政策,打工子弟在民办学校也可以享受义务教育。2008年,在广州有流动儿童近48万人,其中仅有19万在公办学校就读,占40%;剩下的29万人都在民办学校上学,占60%。
很多打工子女在城市或者城市的边缘长大。他们有些从来没有回过农村老家。事实上,他们已经脱离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但是他们在身份上却还是农民。在北京和一些打工子女的交往中,他们会表达他们热爱北京的感情,问他们为什么热爱,他们说,因为在这里长大。北京和城市是他们的认同,但这种认同被他们的身份所否定。在社会上和媒体中少有打工子女的声音,电视里的节目都离打工子女的生活非常遥远。有时候真的不知道孩子们看这些节目的时候会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也喜欢唱歌,但是流行歌曲中也没有反映他们喜怒哀乐的东西。儿童杂志也一样,都远离打工子女的现实生活。
现在的状况是,打工者的劳动不仅不被认可而且是受歧视的。现在是资本和权力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在教育打工子女的时候真的让人不知所措。但是面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不认为就真的一筹莫展,毫无办法了。我们希望将来价值观发生转变,资源分配的原则发生改变,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发生变化,社会结构和权利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我这里选用新工人艺术团2007年出品的第二张专辑唱片《为劳动者歌唱》的一首歌曲来反映孩子们的心声。小小的渴望词曲:段玉 我住在一个村庄,但这里不是我的家乡,从小随着父母四处漂荡,风餐露宿习以为常。
我有着明亮的眼睛,也有着无尽的渴望,满面的尘灰朝着天空,也没有美丽的衣裳。
哇哇!哇哇!这是弟弟的哭声在响,
哈哈!哈哈!这是妹妹的笑声在响,
啊啊!我在渴望,憧憬那美好在远方。
不久后我将离开村庄,再次随父母去远方,我将离开欢乐的校园,为生活奔波飘荡。
哇哇!哇哇!这是弟弟的哭声在响,
哈哈!哈哈!这是妹妹的笑声在响,
啊啊!我在渴望,憧憬那美好在远方。
啊啊!何时能不再飘荡。
·福建保障打工子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河北香河农民打工不用进城
·福建石狮检察院干警为打工者提供法治保障
·万名打工者调查:60.2%受访者期待早日成为城市新市民
·《2012北京打工子弟学校老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发布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关停1年 仅1成学生入公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