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以为法官就是坐在法院里板着脸审案子,让人觉得又神秘又畏惧。如今,法官走出法院来到咱身边,为了村里的事磨破嘴、跑断腿,法官原来很亲切、很平易近人。”近日,太原市万柏林区南寒村村民小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年来,太原市万柏林区法院西山法庭,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以完善“大调解”格局为支撑,强化联合调解为基础,创新诉讼调解为重心,最大限度地发挥调解作用。该法庭用“能动司法”的工作作风践行着“司法为民”的理念,实践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暖民心解民忧的人文关怀。
诉前联调 拆迁矛盾和为贵
今年5月,西山法庭受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官地矿邀请,参与该矿棚户区拆迁矛盾纠纷联合调解。法官们来到棚户区,让矿区拆迁群众了解拆迁安置住房的建设情况,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并向群众宣讲国家的拆迁补偿安置法律法规及针对此次拆迁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鼓励棚户区群众依照法律维权。经过法官们的耐心工作,官地矿计划拆除的棚户房基本完成拆迁。
今年,太原迎泽西大街西延,南寒村启动了城中村改造工程。8月下旬,虽然村中多数居民已按照统一规划拆迁方案完成房屋拆迁工作,取得应有的拆迁补偿款,但还是遗留有10户左右的村民或因家庭分家析产不均或因宅基地买卖等原因存在矛盾纠纷,对拆迁补偿款的赔偿达不成一致意见,正是这几户村民的矛盾纠纷影响了整个拆迁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开展。
西山法庭的法官们主动上门向村民开展法律宣传,并充分了解了拆迁补偿的矛盾纠纷缘由,积极协调拆迁村的现实困难,促使拆迁户主动搬迁,加速拆迁工作的进程。该法庭在处理南寒村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的纠纷中,绝大部分矛盾都通过诉前调解了结,无一起群体性事件发生,为西山地区的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庭长包案 讨薪纠纷终化解
2005年7月,山西某建筑有限公司及其第五工程公司将“西矿街两侧街景整治工程”中拆换路砖、改建电缆沟、沥青路面以及西矿街到两侧花池路牙拆换、池心整治等项目,交给以张某为代表的30名农民工施工。干完活后,这30名农民工集体向公司索要工资未果。今年3月2日,30人以拖欠工资为由将上述公司起诉到万柏林区法院西山法庭,要求公司支付劳动报酬。
庭长曹明与法官崔晓凯多次前往发包公司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并开展了恶意欠薪可能涉及刑事犯罪的警示教育。同时,他们积极与农民工代表沟通,从法律角度耐心讲解,力劝农民工依照诉讼程序妥善处理案件。8月9日,经过法庭的不懈努力,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结案,30名农民工拿到拖欠的工资。
这是西山法庭推出的庭长包案调解机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一机制主要是针对重大疑难、在当地有重大影响的案件,由庭长亲自包案调解,与承办法官形成两级调解的制度,共同做好调解工作。这样,既增强了承办法官主动调解的自觉性,又考虑现实工作难度,做到制度保障到位,以此推动诉讼调解工作的深入开展。
巡回调解 夺女大战巧平息
多年来,秦某一直为姐姐的劳动教养纠纷问题多次进京申诉。今年8月13日,秦某的丈夫董某以秦某多年上访不顾家庭,两人感情确已破裂为由起诉到法院,要求离婚,女儿由董某抚养。秦某同意离婚,但诉请女儿由她抚养。办案期间,因董某一直不让秦某见孩子,秦某和姐姐多次到董某的单位门口大闹。在未达目的后,秦某又到西山法庭来要孩子,企图扰乱司法秩序。
于是,崔晓凯法官多次到董某的单位、秦某的父母及亲戚家中做双方的工作,通过多次巡回调解,9月29日,当事人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西山法庭在创新调解工作中,推出了巡回调解机制。法庭明确要求法官,受理有调解基础的案件后,通过两次调解未达成协议,承办法官必须深入案发地会同当事人住所地街办、矿区的调解委员会或者当事人工作单位进行联合共同调解,充分发挥基层政府、民调组织、企事业单位在化解诉讼纠纷中的作用,变“等进来”为“走出去”,适应新形势下法院发挥司法职能的新要求。(记者 赵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