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特殊人群

理性救助,把温暖送给流浪者

2012-12-28 15:54:3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华日报 

    眼下,在一些城市的街头、广场、桥洞下、地铁站,有这样一群人在流浪:有的穷困潦倒,有的身体残疾,有的精神失常……

    城市并未忘记他们。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床暖暖的被子、一顿香喷喷的饭菜、一张回家的车票,救助站就是流浪者温暖的“家”。

    “24小时开门,保证救助率百分之百”

    形形色色的流浪者风餐露宿,着实让人惦念。何处才是他们的“家”?

    “救助站24小时开门接待求助者,保证救助率百分之百。”无锡市救助管理站站长于伯成说。11月至今,该站已接待流浪者近500人次。

    在南京市救助管理站,记者碰到从泗洪老家来南京打工的朱德进(化名)。因为年纪太大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带出来的钱已全部花光,他只好来这里求助。“多亏救助站,不然在外面挨饿受冻,过两天他们还要送我回家,真是很感谢!”

    今年以来,南京救助站已救助7200多人次。进入冬季,该站加大了“扫街”力度。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夏阳介绍,他们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街面巡查,出动流动救助车在桥梁、车站、码头、地下通道等处寻找流浪人员。最近一次劝说5名流浪者进站受助,还对不愿进入救助站的人员发放棉衣、棉被等御寒物品。

    立体救助,暖身更暖心

    “救助站保证每个流浪人员都可以吃上热饭、热菜、热汤,洗上热水澡。”于伯成说。在无锡市救助站宿舍,记者看到每张床上都有两床被子,下面垫着两层褥子。工作人员说,从11月开始,他们就给流浪人员宿舍增添被褥,如果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还会开启空调。

    救助管理站的厨房里,记者看到,中午的菜谱是:狮子头、青菜、白菜油豆腐,“晚上给他们加餐,有红烧肉……”厨师说,接受救助的流浪人员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15元,中午和晚上都是一荤两素一汤。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流浪的成因各有不同,不解决流浪者的心理问题,救助容易流于表面。

    记者在泰州市救助站专门为流浪者开辟的心理咨询室——“阳光小屋”看到,来自安徽的14岁流浪少年小陈正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用沙盘摆出自己安徽的家;玩累了之后,他来到隔壁揍了几下“受气人”……“在救助站引进心理学理论,邀请心理辅导专业人员打开流浪未成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心结’,这有利于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泰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孙雷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夏阳介绍,解决温饱仅是救助服务的第一步,流浪者还可以得到南京各职业介绍所的信息,接受法律常识及技能培训。来自云南的罗小乐(化名)被传销组织骗至南京,逃出来后找到救助站。“这里不仅能吃能睡,还介绍我到美发学校学技术,今后我可以自食其力了。”

    理性援助,传递社会“正能量”

    “锡澄路锡澄二村公交站台有一个40岁左右的流浪汉……”12月21日上午,无锡市救助管理站接到热线电话。

    工作人员随即赶到现场。仔细一看,原来这是一位“老相识”,救助站曾多次打算对其实施救助,却总遭拒绝。“他住在这个公交站台快一年了。”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工作人员在劝说多时无效后,只能留下一些御寒衣被。

    “救助条例规定,救助不是强制性的,拒绝救助的人中,有的身患精神疾病,有的则是职业乞丐。”于伯成说,也有另外一种人,他们在各个救助站之间游荡,骗取车票,“免费旅游”,有的甚至靠倒卖车票赚钱。无锡市救助站今年接待的3000多人次中,“跑站”人员占到10%。

    对此,南师大教授金一虹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救助制度和救助体系,改变救助思路,使救助更为理性、人性。流浪人员其实是非常复杂的群体,其中人员诉求各不相同。“我们应走近他们,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不同流浪人员的救助政策,从而实现有效救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张杰认为:解决城市流浪者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源头上解决因为贫困而不得不流浪乞讨这个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动员社工组织、慈善组织等民间力量,在施以心灵上的疏导和慰藉、培养就业能力、解除后顾之忧等方面形成长效救助模式。对职业“跑站”人员,救助人员要擦亮眼睛,也需要法律上对其加以约束。(记者 赵晓勇 龚 倩 张 晨 浦敏琦)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