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是民生所依,民心所盼。“把食品安全作为第一位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出重拳、施重典,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食品。”吉林一直在践行。
从构建五级网络、落实监管责任到创新监管模式、完善监管长效机制,从开展专项整治到动员全社会联防共管,一张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大网正在吉林广袤的土地上被密密编织着……
重心下移食品监管进入每一个角落
岳凤霞是吉林市昌邑区东局子街道盛昌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每周她都会串街巡查,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据了解,有了协管员的帮助,昌邑区解放路工商所食品安全投诉从每年60多起下降到每年只有2起。
在辽源市寿山镇,如果谁家办宴席,都要提前找村食品安全信息员或到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站备案。就餐人员超过100人,工作站人员会提前到集中聚餐场所指导,及时发现和排除食品安全隐患。
确保百姓食品安全,在我省有着一整套有效的保障机制和有序的工作制度。在各个市(州)、县(市、区)均独立设置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办事机构的基础上,我省建立了由乡镇领导兼任主任的乡镇食品安全办,利用社会公益岗位为基层食品安全监督举报中心(站)配备近2000名工作人员,在行政村和社区设立信息员和协管员。至此,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五级贯通、上下联动的食品安全工作体系,一道食品安全“防护网”成功地在百姓身边筑起。
12月,集安市花甸镇新安社区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引起附近村民关注。“可疑食品随到随查,今后吃东西放心多了。”村民王阿姨兴奋地说。
一个简单的便民窗口,透着我省食品安全监管者的民生情怀。
作为2012年省政府民生实事之一,我省投入近亿元资金,在全省新建60个县级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站和1300个大型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快速检测室;设立60个县级食品安全监督举报中心和622个乡(镇)监督举报站,实现全省乡镇以上大型农贸市场本地检测和监督举报全覆盖。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站(室)实现了“三服务”,即为群众购买的疑似问题食品提供维权快速检测服务、为市场主办方(大型商场、超市、农贸市场)食品准入提供快速检测服务、为监管部门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提供快速检测服务。
“严”字当头进一步完善监管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是净化市场的根本。
我省第一部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吉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理清了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职责模糊的现状,为监管工作深入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吉林省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及查办大要案件补助办法》、 《吉林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吉林省食品安全工作约谈机制》等近20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出台,剑指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顽症。《吉林省食品安全监管行政问责办法》的制定,对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的问责措施和标准做出具体规定,确保责任追究到位。
“现在去超市买东西,我就用手机对准食品包装上的‘二维码’标识进行扫描,这样食品来源就变得有据可查了。”买来的那盒猪肉,因为贴上一条追溯码,让市民汪大姐放心了不少。作为源头监管的有力手段,我省以推广二维码追溯技术为重点,研发全省统一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平台软件;并建成运行了“吉林省食品安全网”,以此为载体探索设计了“重点食品追溯、电子索证索票与进销台账追溯”等6大功能和“食品企业管理、监管督办报送”等9大模块,最终实现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网上巡查、零距离监管和全程可追溯。
市民逐渐恢复对餐桌的信心,底气更源自政府部门严字当头,一记记有力的“拳头”直击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大检查、隐患大排查、问题大整改“三大”专项行动,食用油、蔬菜农药残留、畜禽屠宰等10项专项整治继续深入;全省食品安全整治“百日行动”全面铺开。截至目前,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95万余人(次),排查生产经营者155万余户(次),下发整改通知书46791份,取缔无照经营1481户;组织开展抽样检测、监测26大类180个品种,近2.3万批次,样本总量达到23200多个;全省共查扣不合格食品20.7万公斤。
近日,榆树市以乡(镇)为单位,为辖区内生产加工、销售、种植(养殖)的食品类企业登记建档,使用“红标”、“绿标”标记,将企业诚信建设情况进行展板公示,鼓励其诚信守法经营。这只是我省深入推进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一个小镜头。目前,全省首批9家食品工业企业,荣获国家认监委认证所颁发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证书,获证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15%,居全国前列。我省第二批诚信试点工作已启动,10户企业、2户授权技术服务机构试点建设工作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
全民参与构建群防群治安全防线
宣传也是监管。打一场全民参与的食品安全保卫战,是我省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思路之一。为此,我省将国家食品安全“宣传周”延伸为“宣传月”,举办“全省食品安全知识竞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调动群众参与食品监督的积极性。
在位于吉林省政务大厅的食品安全举报平台,记者得知“12315”热线已成为市民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的首选窗口。采访中,不少市民告诉记者,一些食品投诉举报涉及多部门、多地区,而现在“12315”热线打通了食品投诉的脉络,提高了食品安全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处置效率和效能。截至11月末,热线共接听全省群众食品安全咨询、举报电话5314个,受理食品安全举报473件。
为鼓励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投诉举报,我省从建立举报机制入手,加大举报奖励,明确由财政设立食品安全举报专项奖励资金,有关举报一经核实,最高奖励金额可达20万元。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期我有所为。从一系列凌厉的重拳出击到坚韧的深层次突破,我省食品安全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和突破,全省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保持了平稳向好的态势,多项工作得到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督查组和全国人大《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并被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总结为“吉林经验”在全国推广。(记者 万玮 杨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