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通过城乡联动结对帮扶扎实推进,实现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全覆盖。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强调“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幸福广东。
为此,本报策划了“广东共富行”系列报道,全面展现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坚持科学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卓有成效工作。今日推出第一篇,讲述有“惠民之州”美誉的惠州市,以“民共建、民共富、民共享、民共乐、民共治”为发展理念,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推行民生财政,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探寻出一条有惠州特色的共富路径。敬请垂注。
林小容是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人,目前就读于惠州学院历史学专业,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母亲一人务农来维持。一家三兄弟姐妹都在上大学。近日,林小容拿到了政府资助的3000元学费补贴,她说:“3000元足够支持我一年的伙食费用,为妈妈减轻了一些负担。”
像林小容这样,今年惠州共有1253名贫困大学生参与“一个都不能少”贫困大学生资助计划,得到助学补助,并没有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大学。
惠州这个财政“蛋糕”并不那么大的城市,为改善民生很舍得花钱。惠州在全省率先落实教师待遇“两相当”,率先实现“全民医保”,率先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惠州近年来在民生实践中总结出的“五个民共”(即民共建、民共富、民共享、民共乐、民共治)理念,“民本”思维带来的惠民举措,让当地百姓生活幸福并为城市自豪之时,也让越来越多外地人喜欢上这座城市。
今年惠州吹响改革号角,其中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方面,惠州在全省先行先试,经过实践,惠州城乡、县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惠州实际,兼顾公平、效率、质量,可持续的且具有创新示范性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有惠州特色的共富路径。
新增财力七成投民生
每逢周末,惠州市区两个最主要的景点红花湖景区和西湖景区就人头涌涌,自从惠州对市区所有景区实行免费开放以来,前往游玩的市民和游客大增。对于当地党委政府这一惠民举措,市民无不拍手称快。
对于共同富裕,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业斌有着精辟的表述:既要“富市”,更要“富民”;既要鼓励“先富”,更要追求“共富”,保障“底线民生”,搞好“基本民生”,解决“热点民生”,让更多的群众感觉到“幸福来敲门”。
在全国“涨声”四起之时,惠州率先建立平价商店,菜价在惠州没涨起来;在很多人为看病贵、看病难发愁时,惠州率先实现了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推出“平价药包、平价诊室”,群众诊疗不用出村、不出社区,处方药平均几块钱即搞定;在一些地方上学难、入学难变成“老大难”时,惠州提前两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从2008年开始,惠州坚持每年市级新增财力的70%、县级新增财力的50%以上投入民生。据统计,过去5年,惠州累计投入改善民生资金434.4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63.9%。
民生财政的持续投入,需要经济增长作支撑。近年来,惠州通过转型升级富市强市,实施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拉动和科技创新驱动,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为支柱的“2+8”产业体系,地区生产总值连跨1000亿元和2000亿元两大台阶。今年前三季度,惠州GDP增速位居全省前列,领跑珠三角。
“横向转移支付”以强补弱
有了民生财政作为支撑,民生幸福的改善就有了基础。虽然近年来惠州财政收入增速较快,但是在整体财力上,跟珠三角发达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财力拼不过,就拼体制机制创新。
目前惠州正在全力推行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径。在备受关注的资金投入保障方面,惠州首先在财政体制上“动刀子”。
惠州确保市、县(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适当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建立市级专项统筹资金,用于加强全市基本公共服务薄弱环节。惠州通过“横向转移支付”,加大从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力度,有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还有一个颇具创新性的举措,惠州通过改革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方式,经营性国有资产根据不同性质和现状,按企业上年经营管理的国有资产净值的一定比例收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收入,全额用于基本公共服务投入。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和县区差距。惠州市内各县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某种程度上是全省的缩影。
为此,惠州建立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引导各种公共服务资源优先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在龙门县龙潭镇,当地人称,全镇最好的建筑物就是学校的教学楼。这得益于龙门县通过创建教育强县、教育强镇,实施公共教育均等化,花大力气提高农村学校的“硬件”水平。
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奕威说,我们通过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缩小了城乡、县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百姓,进一步加快了幸福惠州建设步伐。
让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在惠州,共同富裕的路径看得见摸得着。
“包括高龄津贴、新农保、村集体发放的老年补助等各种补贴加起来,每个月能拿到近四百元,都不用子女来负担养老了。”在惠城区小金口街道乌石村居住的84岁刘庭秀老人说,在农村居住不用花多少钱,几百元完全够一个月的日常开支了。
今年9月,惠州市提高了高龄老人的政府津贴标准,其中80―90周岁的老年人每月多了50元,90―99周岁的多了100元,100周岁以上的多了200元。
除了本地人,惠民之举的受益者还有在惠的异地务工人员。免费观看文体演出是这个群体今年开始享受的惠民政策之一。
8月30日晚,江北体育馆,奥运冠军林丹抵惠参加2012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惠州市中京电子科技公司的“林丹迷”袁飞华与10余名同事一起观看了这场比赛。当林丹以2∶1的总分战胜对手时,全场沸腾。袁飞华回味起当晚的场景,仍然语气激动:“从没想过能免费到现场看偶像打球,太高兴了!”
在教育、医疗、交通保障等诸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上,惠州近年来均出台了一系列惠民举措,成效显著。
公共教育方面,发放公共教育券,城乡联动结对帮扶扎实推进,实现了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全覆盖;实现了“县县有示范高中”;外来工子女到公办中小学就读率接近60%;
公共卫生方面,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三个100%”:100%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00%配备使用基本药物,100%实行零差率销售;城乡居民、城镇职工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5%和95%;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二次保险”,群众医疗负担明显减轻;
公共交通方面,提前四年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已全部通行农村客运班车,实行老年人、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
住房保障方面,多元化模式建设保障房,9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年底可建成保障性住房6177套。
……
惠民之政增强了广大市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2009年、2011年惠州两次以全国地级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今年6月,省政府发布了“2011年广东群众幸福感测评调查结果”,惠州位居珠三角9市第一名。
数说“共富”
●2008年开始,惠州实施“民生财政”,坚持每年市级新增财力的70%、县级新增财力的50%以上投入民生。
●据统计,过去5年,惠州累计投入改善民生资金434.4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63.9%。
●截至11月底,惠州全市公共财政基本公共服务支出73.7亿元,占全年计划总支出的86.7%。1-11月同比增长52.8%,增幅高出同期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1.1个百分点。
●如今惠州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3.19∶1缩小到去年的2.46∶1。
●去年惠州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938元,增长20.5%,增幅连续5年达到两位数,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罗锐 钟伟连 刘进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广东惠州仲恺高新区村民小组有了“监督员”
·公检法司共建平安惠州
·广东惠州边检:十八大代表讲课鼓舞退伍兵
·广东惠州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探索
·惠州:机关“瘦身”基层“壮体”
·惠民之州幸福路径————惠州市创新体制机制探路普惠民生
·惠民之州幸福路径————惠州市创新体制机制探路普惠民生
·广东省惠州实行消防“网格化”管理
·广东惠州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社会管理齐头并进
·惠州:善改革者创新体制机制探路普惠民生
·惠州大亚湾开发区拟建应急救援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