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博客

韩浩月:末日情结与爱的渴望

2012-12-28 10:09:3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检察日报 

    3年前《2012》公映的时候,我的女儿还没有出生,现在《2012》3D版卷土重来,家里的小丫头已经2岁半了,正是可爱的年龄,看到她时时会想到,这世界纵然有很多不堪,但有家庭、亲情和爱在,终归还是美好的。

    新版的《2012》出人意料地还有不少人去看,据说首日票房2000万,许多人是3年后重新“返场”,和情侣或家人一起。能吸引大家把看过的“老片”再看一遍的,绝非只是特效技术的吸引,电影里所包含的情感力量,才是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

    整个加利福尼亚被大海吞没、肯尼迪号航空母舰撞毁白宫、黄石公园火山爆发、水漫喜马拉雅山,这些带有强烈视觉刺激的画面,会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但是,第二次观看时取而代之的,已经是美国总统放弃登船选择和他的人民一起面对世界毁灭,已经是父亲对孩子的舍命保护,丈夫对妻子重新苏醒的爱……

    科幻电影拥有大量观众群,尤其是表现末日来临的作品,总会额外地多一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吸引,一切有关末日来临的作品(不止是电影),都会得到关注,不少人都有末日情结,谈起世界末日津津乐道、眉飞色舞,“世界末日到了你最想做什么”、“世界末日那天你最想和谁在一起”成了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而近乎百分百的人都选择了和家人在一起,和爱的人在一起。

    由此,人们的末日情结便不难发现来源——它来自人们内心对爱的深深渴望。受困于现实生活的挤压和情感表达的内敛,人们总是难以开诚布公地来谈论爱,谈论家庭,而末日的到来——尽管它只是一个说法,给了大家释放感情的机会,貌似在集体讨论一个公共话题,但情感却是有具体指向的,或是为了说给身边的某人听,或是为了写在微博上给某人看……

    影片末尾,多国首脑同意打开舱门,以便更多的人得到活下去的机会,这也是一种人类大爱。电影描述了现实世界的残酷,揭露了阶层存在、精英优先、钱能买命等“明规则”,但也讲述了人类所共有的悲悯情怀,这种情怀由最基本的同情心、善良、宽容、原谅等等组成。我有时候会忍不住想,只有人类共同面对的灾难,才能打破不同种族、国家存在的隔阂,让作为同一物种的人类团结起来。

    2012年12月21日,所谓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在那个晚上,整个世界成了一个不眠之夜,不管真假,那个晚上亲人们和爱人们齐聚一起的几率要比以往高很多,他们不是为了“庆祝”,而是为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用“在一起”的形式来表现爱、说出爱。

    种族冲突、环境污染、贫困、核武器……人类面临的灾难和潜在灾难已经够多,已经无需一个什么“世界末日”来提醒,大家都应该意识到,是到了团结在一起解决问题的时候。12月22日的太阳照常升起,但愿所有的人不会松一口气,开始重复拥挤、浮躁、争抢的日子,而是心怀感恩,感恩地球还在照常转动,亲人还在身边,并怀抱这感恩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