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尹贵龙:破解“打车难”如何对症下药

2012-12-27 10:26:5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时下,在一些大中城市,“打车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尤其在早晚高峰、雨雪天,更是“一车难求”。近日出版的《公共服务蓝皮书: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 (2011—2012)》指出:53.77%的人打出租车需要10分钟以上,只有占总体比例11.68%的人等出租车的时间在5分钟。由此可见,“打车难”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较为普遍的问题。

    大到外出办事、购物,小到平常上下班、接送孩子,有的甚至到菜场去买菜也以车代步。在出门就打车的今天,也就难怪一位北京妈妈发出“在刺骨的寒风中带着孩子在小区门口打车让人绝望”的抱怨。不光是大城市,一些中小城市也逐渐染上了“打车难”的通病,“打车难”的报道频频出现在各地媒体。最近,有网友戏称,在内地打车,招手五分钟,立即会变成五人等一辆出租车;而在香港、台湾,招手一分钟,同时会有五辆出租车停下等你。“打车难”问题由此可见一斑。

    在群众打车需求增加的同时,出租车的有效供给却没有同步增加,加上受运输效能不足等因素影响,出租车供需一降一升,需求矛盾自然加剧。拿北京来说,常住人口年年增加,而出租车数量一直维持在不足7万辆,总体上供不应求,加之私家车限行政策,出现“打车难”也就见怪不怪了。

    对于城市出现的“打车难”现象,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高峰时段道路拥堵,出租车载客率减少。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公共交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不完善,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期,长时间的拥挤、堵车,不仅让打车的人望而却步,更让精打细算的出租车司机觉得“行不通”、“划不来”,“与其堵在路上,还不如停运”。在“时间就是金钱、堵车就是赔钱”的现实面前,尤其在特殊天气下,一些出租车驾驶人“挑活”“拒载”,这无疑让打车难上加难。

    可以说,“打车难”与“人、车、路”三个因素密不可分。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交通现象,而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怪象。表面上看,这是出租车市场供需之间“总量失衡”的问题,实际上却是政府在出租车行业市场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客观上看,是出租车驾驶人与广大消费者之间的供求矛盾问题,其实是涉及出租车驾驶人既得利益公平分配的民生问题。

    破解“打车难”本身并不难,难的是相关部门能够正视问题,重视问题,切实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就目前而言,国际、国内可借鉴的方法和模式都不少,有些措施相关部门拿来就能用。笔者认为,作为政府,除了借助“看不见的手”寻找遵循市场规律的管理方式外,还应充分体现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大加快公共交通配套设施投入建设力度,努力优化道路交通环境,提高通行效率,从而破解“打车难”。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