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与民心紧密相连。惠民生,得民心。
在即将过去的2012年里,“民生”成为三秦大地上最为炽热的词汇,温暖着3700多万三秦儿女。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承诺要将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陕西民生工程亮点频现:城乡居民收入与支出稳步增长,增速居全国前列;肩挑位居全国第二的保障房建设任务,率先建成全国首个保障房信息平台;卫生事业创造出四个全国领先,基本形成了涵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投入大幅增加,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16%……
一项项民生工程,一桩桩为民实事,凸显着陕西省委、省政府“强省更要富民”的发展理念,见证着省委、省政府决策者一心为民的情怀。
超千亿资金投向民生带动投资
经济并不算特别发达的陕西,却在民生工程方面进行了有益而大胆的探索,并且舍得拿钱出来保障和改善民生。
早在去年年底召开的省政府全体会议上,时任陕西省省长的赵正永就提出,2012年陕西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在深入推进重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民生在省委、省政府决策者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分量。在2011年省上财政290亿元的支出中,民生支出占到了82%。一个是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用于了民生,一个是新增财力的80%用在了民生上。这两个80%以上,是省委、省政府对陕西民生承诺的兑现。
面对2012年新的承诺,省发改委和财政厅根据年度财政预算和项目实施情况,研究制定了《陕西省2012年民生工程实施方案》。其中民生工程涉及十大领域,在促进就业、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十大领域91类基本建设类项目和政策性补助项目,计划总投资937.45亿元。
“通过财政性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单位自筹资金力争达到300亿元。”这也就意味着,2012年,在民生方面的投资加上带动的社会投资,陕西2012年民生投入将超过1200亿元。
“整合资金、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动态监控、推进公开,确保民生工程得民心。”陕西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事实证明,对民生的投资不但惠民、富民,而且民生经济显现出强有效的“牵引力”,成为投资一大亮点。
在2012年12月召开的陕西省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上,对于前三季度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民生工程引领第三产业投资加快增长。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主的投资2276.99亿元,增长5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44.50亿元,同比增长1.7倍;省保障房项目建设完成投资609.68亿元,占房地产业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2.6%提升至26.8%。
“民生工程引领投资,再次证明了民生工程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也显示了发展‘民生经济’的重要意义。改善民生,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下行趋势明显的背景下尤为重要。”陕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健康表示。
民生亮点纷呈牵系百姓幸福
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省委、省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2年,我省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这一发展主线,着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在一系列民生措施保障下,陕西人的“幸福指数”继续提高。
安居才能乐业。改善居住条件成为民生工程的重头戏。
7月21日,在陕南商洛市的镇安县张家坪陕南移民搬迁点,院坝里高朋满座,爆竹之声不绝于耳。这一天,是镇安县米粮镇欢迎村青年农民屠龙娶新媳妇的大喜日子。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屠龙扯着大嗓门说:“移民搬迁的好政策,让我一家人能够搬进120多平方米的新房不说,还娶回来了漂亮媳妇,真是一万个没想到。”
屠龙家原来住在镇安县的山区里,生活非常不便。得知有移民搬迁政策后,他第一个报了名,用打工攒下的钱,加上移民搬迁政策的补助资金,在移民点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在这里,资金的杠杆作用得到显现:由于移民搬迁政策的实施,移民补助资金撬动了陕南群众潜在的改善居住条件的物质需求。搬迁工程的进行,既改善了民生,又促进了投资,拉动了内需,形成了多赢的局面。
据悉,2012年省上下达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8万户29.5万人,到2012年11月底,陕南三市已落实80544户,占下达任务的100.7%。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GDP仅居全国中游的省份,陕西“举全省之力,为百姓造房”的保障房建设也势如破竹,南北中全力突进。
2012年,陕西立下了建设43.6万套保障房的军令状,任务数位居全国第二。如今,数据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40.47万套,竣工套数完成全年竣工目标任务30万套的79.9%。
令人振奋的还有,陕西率先建成全国首个保障房信息平台,老百姓也可以从这个平台上看到自己申请保障房的流程和进度,保证了民生工程的公平和公正。
安居之后是乐业。2012年,陕西就业持续稳定,截至11月份,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9.6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83.7万人,全省累计贷款174.4亿元,直接扶持就业31.4万人,带动就业95.5万人。各项就业工作任务均提前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收入增长与就业紧密相关。2012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的收入继续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2.8元,同比增长14%,增速居全国前列;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461.4元,同比增长17.3%。
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还有教育。2012年陕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6%,新增安排教育支出31.9亿元,重点支持学前一年儿童减免保教费,建立幼儿园生均拨款制度,支持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小学、初中生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800元和1000元,高出中央标准300元;进一步实施蛋奶工程;提高省属高校和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积极支持民办高等教育。
在医药卫生的保障上,2012年陕西卫生事业实现了4个全国领先:率先在全国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并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为群众减轻用药负担1亿余元;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被誉为“中国医改的陕西样本”;在全国首创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在全国首创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24.94万农村孕产妇受益。此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筹资水平提高到人均300元,其中政府补助250元。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年龄由80岁以上扩大到70岁以上并提高补贴标准。农民们再也不用为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而发愁。
此外,2012年陕西还建立了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从制度全覆盖迈向人群全覆盖,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同时在全省全面启动保障卡的发卡工作,实现我省社会保障“一卡通”。
对于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群体,2012年全省民政系统通过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确保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降低;开展全面“接送流浪儿童回家”,维护好流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增建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设施,重点做好困难群众、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的民生保障……
一项项民生数据,牵动着陕西3700多万群众的切身利益,寄托着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而在这数据的背后,则是省委、省政府心系民生的情怀,是各项惠民富民政策扎扎实实的落实,是一颗颗得到实惠感到温暖的民心。(记者 王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