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背后利益纠葛复杂
拼爹,拼钱,拼关系……除了占坑班外,还有“共建生”和“条子生”等等门路。即便在找到关系之后,钱同样是不可少的
袁艳芳将择校的过程总结为,“拼爹”,“拼孩子”,“拼命”。
2012年,由于诸多政策文件的下发,被许多教育界人士认为是北京治理择校乱收费最严厉的一年,但此前的情况并不乐观。
记者了解到,择校背后的利益因素十分复杂。一位家长就对记者说,为了孩子能上“重点校”,选择好几个学校的培训去“占坑”。
“占坑”,是北京小升初择校中的特有名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谓的“占坑班”,是指公办重点学校自办或与社会机构合办、面向小学生的学科培训机构,可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升入本校初中。很多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起就经考试进入培训学校,此后数年,不断考试、筛选、排位,只有在六年级时排名靠前的一部分学生才能进入重点中学。
至于参加“占坑班”具体需要多少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2011年及更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后发现,90%以上参加“占坑班”的学生家长每年所花费用在8000元以上,多数“占坑班”的学生都会选择2至3个左右的“坑”,而“占坑班”的费用仅是“小升初”花费中较小的一部分。为了保证在“占坑班”中顺利晋级,还要参加众多培训机构的课程,包括家长单独“攒班”(根据孩子学习需要,由家长自行聘请教师授课)。每一门课程费用约每期2000元至3000元,每年4期共8000元至12000元。如果语、数、英3门课程都上,则每年要超过3万元。因为在“小升初”评价中,数学占比重最大,不少学生要上3至5个数学班(含家长攒班),还要增加两万元以上的费用。
在对2011年及更早的北京择校现象进行调研的过程中,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的现象:
“共建生”,是指大型企事业单位与重点学校通过合作,从而满足本部门职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这是较为典型的“以权择校”。调研人员认为,共建生隐秘性很强,信息完全不透明。北京好几个区均有“共建生”政策,但招生比例从未对外公布。
“条子生”即所谓“后门生”,家长通过特殊社会关系,使孩子获得重点学校入学机会,这是“小升初”过程中很不公平的方式。北京各区每年都会在几所重点学校给“条子生”预留名额。调研人员发现,一些重点学校的“条子生”,占当年招生人数的8%至10%左右。
“电脑派位”,原本是所有“小升初”渠道中,被认为最体现入学公平的一种方式,即通过学区划片、以电脑随机摇号方式分配学位。但是,调研人员发现,自1998年北京取消“小升初”考试,采取学生以“电脑派位”就近入学后3年,电脑派位遭受广泛质疑,甚至还连带出现了以下怪象:很多薄弱学校“一开学班里少了一半人”;越是大牌的学校,派位比例越小;处于中间层的普通学校,实际承担了大部分电脑派位的学生。
即便在找到关系之后,钱同样是不可少的。“家长为副总裁级别的共建生赞助费20万元起。”袁艳芳说。
“实现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尚未稳固建立。按权力大小择校与按付费多少择校的现象一直存在。一些地方的择校由‘小升初’延伸到‘幼升小’,甚至延伸到选择幼儿园;一些中小学就近入学的学生比率不到20%;还有些地方在‘城乡一体’、‘教育现代化’的口号下,大幅撤并乡村学校,只办城里的学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当前择校的状况进行了分析。
·苏出台教育发展新举 公办校择校生控制在10%以内
·新郑创新社会管理“择校难”等大批问题迎刃而解
·“零择校”:口号落地有多难?——杭州公办小学初中“零择校新政”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