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理由
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正让各地一些知名中小学成为利益的竞技场,尤以“小升初”激烈。因此衍生的利益链条,正逐渐包裹着原本纯洁的校园。择校的过程被总结为“拼爹”、“拼孩子”、“拼命”。新的义务教育法引入了问责制,然而六年多来却少有问责。要彻底切断利益链,唯有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建立起教育问责制度。
□视点关注
广东省深圳市一些中学开始向非深户籍的高中生收取择校费,并要求学生将择校费直接汇入深圳市财政委员会账户。上月,一名热心公益的80后青年刘潇虎得知此事后,认为该行为涉嫌户籍歧视,决定向深圳市教育局、市财政委员会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开收取择校费的依据、缴纳人数、收支情况等信息。近日,深圳市教育局已就上述申请作出回复。
择校,近年来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词汇,任何与之有关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记者了解到,择校现象存在的背后包含复杂的利益因素,同时也暴露出对相关法律落实的不到位。
争议不断的择校现象
大家都知道有择校费存在。因为将学生放在学校作为抵押,没有一个家长会出来说我交了多少钱。择校费这个东西敏感,它的(查处)难度就在这里
记者了解到,深圳市教育局的回复称,目前择校费仅针对高中阶段收取,义务教育阶段一律不得收取择校费。因择校生增加了就读学校的负担,所以通过收取择校费适当弥补培养成本,目前对深圳户籍、非深户籍学生均会收取择校费,自2007年以来,年均收取择校费4120万元。
根据深圳市教育局提供的《2007年-2011年深圳市教育经费情况表》显示,近5年来,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为25.82亿元、29.86亿元、35.01亿元、43.96亿元、48.93亿元,根据市教育局提供的择校费总额计算,近5年来择校费与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入之比分别为1.5%、1.6%、1.3%、0.8%、0.8%。
刘潇虎对记者说,既然公开的数据表明,择校费数额所占教育经费比例如此之小,建议直接予以取消。
“取消择校费,这是个不错的建议,但要想不择校,真的很难。”一位家长对记者说,“要明白家长追寻的是什么?大目标是孩子考上好学校的保证,小方向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上‘重点校’,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家长就开始打听小升初的游戏规则,家长和孩子为了这些能通往重点的证书拼搏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上‘重点校’。”
这位家长告诉记者,当初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上一所理想的小学,费尽心思的给孩子进行包装。“我给孩子作了一份长达50页的精美简历,还拍摄了写真集。把简历送上去之后,我就天天搂着手机等电话。”
对于择校的费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袁艳芳例举的一个数据为,某知名重点小学,“小升初择校费金额50万元到80万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述数据经媒体披露之后,该小学有关负责人提出了异议,并且表示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记者查阅相关报道发现,对于披露的择校费,该小学校长公开表示,“……像我们这个学校,不收孩子任何的捐资助学费。你们可以冲进来看看,找任何家长问,看看我们收过费没有,几乎没有。”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回应说,“大家都知道有择校费存在。因为将学生放在学校作为抵押,没有一个家长会出来说我交了多少钱。择校费这个东西敏感,它的(查处)难度就在这里。”
参与调研的一位人士则说,“这并不是最高的数字。”而且进一步表示,他们取证是通过三个途径:一是走访家长,二是到银行蹲点调查,三是到学校找相关的家长和老师核实。
·苏出台教育发展新举 公办校择校生控制在10%以内
·新郑创新社会管理“择校难”等大批问题迎刃而解
·“零择校”:口号落地有多难?——杭州公办小学初中“零择校新政”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