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北京门头沟区:让山里百姓住上生态房

2012-12-27 10:25:0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北京日报 

    人物:张文波

    (门头沟区科委党组书记)

    寒风里,张文波踏雪上山,测试他的生态房温度。小别墅似的四栋生态房,建在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外废弃的矿坑和采石场上。

    上午10时,阳光穿过透明屋顶照进房子,温度计显示12℃。室外是零下12℃。里外温差24℃。经过四年多实验,张文波对生态房越来越有信心。

    生态房,就是不消耗传统能源而能实现保温、换气、垃圾自我循环的住宅。让山区百姓住上这种节能保暖、经济实用的房子,是张文波的梦想。

    这个梦想始自2007年。那年,门头沟区关闭了90%的煤矿和所有采石场,刚上任区科委主任的张文波在推动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的同时,也在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能否从改变人居环境开始,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打那时起,当地山民常见一位穿登山服、拄登山杖的背包客在村里转悠。他的兴趣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和村民聊天,话题主要是“靠啥取暖?”“冬天吃什么?”……聊得热络,就跟农民到家坐坐,看看民宅,敲敲墙砖。

    走访了数百户村民后,张文波发现,山区房屋主要材料是石头、砖瓦,一户农家一冬取暖约需5吨煤,而且,冬天几乎吃不上新鲜蔬菜。

    他有了初步设想:利用山区光照足的特点和矿区地热资源,白天蓄热,晚上散热,屋里四季种菜,垃圾不外运。

    张文波搞航空出身,对建筑并不精通,为设计生态房,他得从每一个细节学起。找农科院专家咨询,了解到蔬菜生长温度不能低于13℃;跟着养蜂人,测出蜂巢恒温14℃;在畜牧所实验室,研发出降解垃圾的腐殖质……

    2008年,第一栋就地取材的生态小屋在矿石场上拔地而起。墙体用的是保暖透气的草,供暖用的是太阳能,垃圾降解用的是锯末和蚯蚓,整个房屋构造用上了空气动力学原理,实现冬暖夏凉。核算下来,每平方米造价仅1000多元。

    当年盛夏,4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来张文波的生态小屋参观,从近40℃高温的室外走进屋里,顿觉凉爽宜人,温度计显示26℃。当得知这房子没有任何空调设备时,所有专家都震惊了。

    第一栋生态实验房获得成功,张文波紧接着又建了三栋:2号房庭院里种植了蔬菜;3号设计成青年旅舍样式;4号完全建在了背阴处。记者走进2号生态房,外面白雪皑皑,里面蔬菜青翠喜人,下午2时,室温达到25℃。住在这里的房立中老人说,在这儿过了四个冬天,从未用过取暖设备。

    生态实验房反响良好,但张文波并不急于推广。四年来他定期上山观察,遇大风、大雨、大雪等特殊天气一定要在屋里屋外亲自测试,目的就是确保房子真正合用耐用。

    这不,改进了设计的第二代生态房即将付诸实施,张文波距他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北京门头沟建立“流动宣传站”
·北京门头沟农村公益法律服务全覆盖
·北京:吉林率队检查门头沟“7·21”灾后恢复情况
·北京市首家专业司法社工事务所成立
·北京市户籍派出所所长和社区民警述职述廉
·北京市成立首家专业司法社工事务所

·北京市成立首家专业司法社工事务所
·北京市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意见出台
·北京市领导到基层调研禁止层层多人陪同
·北京市召开会议交流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
·北京市公安交管局在部分地区开展交通秩序整治攻坚战
·[视频]北京市检察机关举行开放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