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述评

高架桥下的鲜花不如换成帐篷

2012-12-27 09:00:4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光明日报 

    据媒体报道,河南省郑州市中州大道的高架桥下,一夜之间摆满鲜花。20多天前,就在这座高架桥下,农民工刘红卫在寒冷、饥饿和疾病中死去。如今,高架桥下的鲜花并不是要祭奠死去的农民工,而是为了禁止农民工在此露宿,在中州大道高架桥的部分路段,有关部门甚至设置了铁栅栏以防农民工落脚。

    城市的高架桥下为何能成为农民工的落脚点?事实上,这些农民工并非无家可归,而是因为高架桥附近不分昼夜,都有货车需要卸货。农民工之所以喜欢露宿桥下,是因为更容易找到活干,且夜里工钱更高。不过现在高架桥下摆满了鲜花、围上了铁栅栏,在这里等活儿的农民工已经无处落脚了。

    高架桥下的鲜花让人感觉不到温馨,相反,它深深地刺痛了人们的心。想起前几天媒体聚焦的贵州省毕节市的垃圾箱,白绿相间的垃圾桶上,“严禁人畜入内,违者责任自负”几个字分外刺眼。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提示,概因11月16日5名流浪男孩被发现死于毕节市七星关区街头垃圾箱内。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毕节市相关部门开始反思“整改”,垃圾桶上出现了“严禁人畜入内”的提示。

    这里是盛开的鲜花,那里是“严禁人畜入内”的冰冷警示,前者看似比后者“文明”,可本质却是一样的。鲜花也好,警示也罢,都是基于事故发生后的整改策略。可是,真的整改到位了吗?

    高架桥下摆满鲜花后,舆论哗然。有钱摆鲜花、围铁栅栏,为何不能用这些钱给农民工搭几个简易帐篷避寒取暖?与鲜花相比,简易帐篷未必美观,但在寒冷的冬天里,却能把温暖带给农民工,也带给我们。

    摆上鲜花、围上铁栅栏的行为,与前段时间广州立交桥下的水泥锥子没有区别,透露出的是“驱赶”的意味,是管理的思维。而搭建简易帐篷,透露出的则是基于农民工现实需要的服务思维。这种服务可以避免农民工冻死桥下的悲剧发生,还可以帮助农民工改善工作环境。两相对比,是管理的效果好还是服务的效果好,不言而喻。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大势所趋,改善施政措施就是从一件件小事做起的。极寒的天气里,高架桥下的农民工到底需要什么?政府部门的观念一转,答案自然不同。从鲜花、栅栏到简易帐篷,其实并不难,只要有关政府部门拿出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自省勇气,以及足够的社会担当。(陈 方)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民政部: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有效、专业的救助服务
·黑龙江省建立健全救助保护长效机制 杜绝流浪乞讨人员冻伤冻死事件
·[视频]民政部: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安全过冬
·[视频]民政部:将建流浪乞讨人员分类救助机制
·民政部部署要求实行开放式救助保流浪乞讨者安全过冬
·曲淑辉参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立法调研

·曲淑辉参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立法调研
·甘肃建立恶劣天气午夜巡查制度 救助流浪乞讨者
·河北:迎来入冬最大范围降雪 拉网式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安徽滁州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北京:救助人员出动 寻找流浪乞讨者
·陕西要求做好今冬明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