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一直是江苏省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760万人口中有400万农业人口。农民群体数量多、居住分散、接受信息的渠道少,普法点多面广,纷繁复杂,任务艰巨。
以前“小喇叭”普法效果好,但是近年来农村收听广播的人越来越少,而“法律咨询”、“法制讲堂”等活动受制于人员和经费,在广大农村不能常态化进行,不具有普惠性。
如何把法律送到农民手上,惠及广大群众?如何建立长效普法机制,确保普法效果?南通市在不断探索……
牵线:一千条普法邮路
披红绸花,走林荫道,154辆邮政摩托排成一条长龙出发了,带着第一期普法邮件走向农村千家万户。
2011年4月8日,如皋“普法邮路通万家”工程启动仪式现场,全国劳模、邮递员曹建兵向全市1000名邮递员发出倡议:赋予“爱心邮路”新使命,争做普法志愿者。此后,全市开通1000多条普法邮路。
“普法邮路通万家”工程是司法行政机关与邮政部门紧密配合,借助邮政投递网络,将法律传送到千家万户的一次尝试。整合机关普法资源,设计制作了以《南通崇法报》为主要形式的普法邮报,全市数十家执法部门共同参与,实行“集团作战”。邮报设置统一格式的免邮回执,收集群众法律需求及建议,增强了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实现互动普法。
每个邮递员每天投递邮件平均要走100公里,覆盖全市每个角落。可以说“普法邮路”连着乡村,连着基层,连着千家万户,拉近了群众与法律的距离,将法律的精神、规则慢慢渗透到农村。到目前为止,共有20家市级机关参与该项工程,普法邮报已投送18期240余万份,走进了全市近百万户家庭,100多万农村居民接受普法教育。
架桥:两万家普法连锁店
“这是什么?”一个来海安县曲塘镇烟酒小卖部买烟的村民指着一块绿色的牌子询问店主。“这是我们普法连锁店的标识牌,上面的卡通形象是一只独角兽,代表公平呢!以后你只要看到这块牌子,都可以进店免费了解法律知识!”店主解释道。
“遇到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你要拿起法律武器……”与此同时,贴在启东北新镇普法连锁店的一张《法润江海报》吸引了村民的眼球。
曾经,设置在村委会内的普法宣传栏是最主要的农村阵地,但现如今的宣传栏常处于“门庭冷落”的状态,“人气”成为普法宣传栏“低效”的症结所在。
遍布乡村道路主干道、小集镇、街头巷尾的便利店、小超市是现阶段农村人流的集散地,也是信息交流的传播中心,其本身具有面广量多、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将农村便利店打造成新的普法阵地,将法制宣传有效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形式简单而不教条,成为南通普法人在农村开辟阵地的又一选择。
2012年6月,南通市司法局与烟草专卖局联手,“法润江海、领航同心”行动在海安县正式启动。选择了近20000家农村便利店取名“普法连锁店”,统一配置普法标识,《法润江海报》,信息反馈簿,实行长效化管理、规范化运作。“领航同心”代表着两个部门同心普法的决心和信心。烟草物流既当“送货员”又当“普法宣传员”,每月将普法资料配送到点并张贴,向农民传授有关农村、农业、农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
搭台:家门口的法治文化
如皋市的季兆银今年45岁了,作为一名业余的小品演员从未想过玩票的自己会如此忙碌,一个提倡安全生产的小品《处罚》一年里连演数十场,走进了如皋市50多个村居。用他自己的话讲:档期很紧,以前台词记不全,现在梦里都在演。
“六五”普法以来,“文化创作群众化、文化活动长期化”是南通市法治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2012年,全市实施法治文化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其中“千”便是指年内全市开展1000场法制文艺演出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的需求。“法制文艺进农家”过程工程,将戏台子搭进村居,搭在老百姓的家门口,让群众享受原汁原味的农家法治文化大餐,成为全市扩大农村普法覆盖面的共同选择。
如皋市第六届“法治创和谐”文艺调演、“普法形象大使”颁奖晚会,第四届“海门之夏”法制文艺巡演,海安县第九届法治文化节,启东“沙地普法名嘴”选拔赛,港闸区“群乐会”大舞台都受到当地群众的极大欢迎。法制文艺进镇入村,巡演中和观众开展互动,或竞猜或游戏,让市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法律知识。《和谐税收》、《村官走访话普法》、《感悟红绿灯》……一个个法治小品、相声、说唱在农村变得广为人知。
春风普法润心田,春雨润物细无声,贫瘠之地上的法律种子正生根发芽。(宗纪平 单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