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严格、整洁、管理有序,认真落实了各项监管制度,做到了人性化管理。希望持之以恒,确保‘零事故’目标的实现。”这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有关领导日前在调研后对汶川县看守所给予的高度评价和殷切希望。今年4月30日,在汶川大地震4年后,汶川县看守所终于结束了在外县羁押犯罪嫌疑人和留所服刑人员的历史。从搬入新看守所的那天起,全体民警以“看人、守心、筑平安”为工作重心,努力为构建“平安汶川”作出应有的贡献。
合理的时间调整
有效解决工学矛盾,促进民警综合素质提升,为规范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汶川县看守所发现各办案单位提审犯罪嫌疑人、律师会见、法院开庭等时间总是集中在每周的某个时间段。他们就根据该规律调整民警集中学习时间,解决了工作和学习时间冲突的矛盾,既可利用学习来提升每名民警的理论水平,又为办案单位提审、律师会见等提供了极大方便。
新建成的汶川县看守所各种设备设施先进,信息化程度较高。为让民警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用好新的设备,让现代化的设备发挥出最大的效能,看守所邀请参与建设的技术人员为民警进行培训。期间,就每一种设备的使用方法、每一道程序的注意事项等,技术人员面对面地为民警进行讲解说明,直到每名民警都能独立操作新设备,利用好设备的各项功能,实现了依托新设备“看住人,无死角”的目的。
汶川县看守所还与负责看守的武警中队官兵加强演练合作,为看守所规范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规范的黄色线条
既让在押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规矩教育,也有效杜绝了在押人员在监区行走无序的状况
作为在押人员数量在全州靠前的看守所,在收押犯罪嫌疑人时,汶川县看守所按照上级公安机关的规定,严格落实各项措施,决不允许无手续或手续不全关押的情况发生。
在汶川县看守所监区内,每个监舍门前都画有一道道规范的黄色线条。看守所负责人说:“别看这只是一些普通的线条,它们的作用真不小。”每当在押人员出监舍行走在规定的范围内时,黄色线条的警示作用不言而喻。民警表示,这些黄色线条既让在押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规矩教育,也有效杜绝了在押人员在监区行走无序的状况。
此外,汶川县看守所努力在规范在押人员一日生活制度上下功夫。在保证在押人员有充足休息时间的前提下,看守所严格规定起床、吃饭、学习、放风和睡觉的时间。看守所要求,监舍的被褥折叠、物品摆放必须整齐规范,在押人员要确保个人卫生状况良好,使监舍保持卫生整洁,无异味,确保监舍秩序井然。
细致的“七日谈”
一本本笔记记录的是在押人员思想动态,折射出看守所对人权的尊重,体现着时代的发展进步
“尊重并确保在押人员的人权,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对我们的重要要求。”汶川县看守所的民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多年的工作中,汶川县看守所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在押人员入所后的前七天,是稳定在押人员情绪的关键时期。为此,他们全面推行在押人员入所“七日谈”制度,并要求管教民警做好“七日谈”笔记。
对新入所的在押人员,管教民警都要逐一进行“七日谈”,告知他们享有的权利,详细了解记录他们每天的思想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在押人员,管教民警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教育,随时掌握动态,并记录在案。翻开一本本记录着在押人员思想动态的“七日谈”笔记,其中折射出的是对人权的尊重,也体现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法律遵循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
搬入新看守所、结束大地震后在外县羁押人员历史,这是汶川县看守所的全新起点。看守所负责人说:“我们将为维护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汶川’,持续实现看守所工作‘零事故’目标而不懈努力。”(记者 王自然 通讯员 李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