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长廊实施精品工程活跃官兵生活促进民族团结
内蒙古边防总队文化育警提升部队战斗力
行走在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处处都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经常能看到公安边防官兵刻在石头上的励志名言、戍边感言。“警营文化”、“大漠文化”、“国门文化”与驻地民族文化融合,独具特色,滋养官兵。
内蒙古公安边防部队所在地大都偏远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但官兵们却个个精神饱满,乐观向上。该总队总队长李炳天少将告诉我们,这得益于部队大力加强警营文化建设,铸牢官兵严守国门的坚定信念。
【文化长廊】美化警营环境增强文化生机活力
“让人格外惊喜的是,在这荒漠深处、在这千里戈壁滩竟有这样一座白墙蓝边围裹、绿树花坛簇拥、栏目橱窗陈列、生活设施完善、活动器材齐全的边防派出所。”陌生的客人到了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基层边防派出所,总是惊讶于在这么偏僻荒远的地方竟有如此美丽的“世外桃源”。一看草木绕营,二观文化多彩,三听歌声嘹亮……窗明几净的楼房、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网络休闲室等设施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真没想到,以前只是打打扑克,下下象棋,今天基层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阔别10年的原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边防大队政委张有茂再次回到边防派出所时,情不自禁地说到。
“只有通过文化育警、聚警、塑警、导警、暖警,部队才真正有战斗力。”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总队长李炳天介绍,该总队在全区部队启动了“北疆文化长廊”建设,投入900余万元为基层单位建起了设施齐全的文化场所,打造了“一廊(文化长廊)一墙(文化展示墙)一书(电子杂志)一吧(警营网吧)”四大特色警营文化精品工程,使官兵玩有去处,乐有场所,在健康的警营文化活动中怡情养性。
网络通到了基层一线,200余个“绿色网吧”搭建了网上政治学习的新平台。该总队通过设立思想互助QQ群,组织健康向上的网络游戏对抗赛等形式,引导官兵积极开展网上学习、网上教育、网上赏析、网上交流、网上监督等活动,使网络文化真正落地生根、普及应用,增强了文化建设的时代气息和生机活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党委在坚持抓好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重视并推动文化阵地建设。在入伍新兵、入警大学生、部队院校毕业生和民族官兵中发掘和培养文化骨干,有900余名官兵被列入文化人才库,实现了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各基层单位普遍成立了威风锣鼓队、军乐队、散打队、书法、美术、摄影、收藏协会等业余文体队伍。这些特色队伍的组建,使官兵们找到了各自的“兴趣点”,在日常活动中做到了人人有表演舞台、人人有竞技擂台、人人有展示平台。
如今,该总队文化育警工作实现了“四个百分百”,即100%以上的官兵都能够掌握一项以上的文体特长、100%以上官兵都能够有一项以上健康活泼的娱乐项目、100%的单位都实现了一个以上文化节目的“拳头”品质、100%的单位都能够自行组织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晚会。
【交流互动】传递时代声音促进警地文化交流
“一个边防派出所就是一个文艺小分队;一个个散落在边境线上的派出所和毡房,成为边境警民文化交流的舞台和传播时代文化的讲堂。”该总队政治部副主任康玉平介绍。
每逢节假日、牧业会和那达慕,各个边防派出所的文艺轻骑兵以及文艺分队都会与驻地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久居草原深处的牧民群众当然不愿错过这些精彩的节目,经常是节目还未开演,牧民们就早早等在舞台前了。
这边民警和牧民起舞翩翩,那边一场充满友谊的摔跤比赛激战正酣;这里民族长调意远悠扬,那里文艺分队引来的欢笑和掌声高潮迭起。广阔的戈壁滩是文艺分队最大的舞台,浩瀚的夜空是最广的背景,黄沙中娇艳的橄榄绿是最美的服饰。
坚持将民族文化和警营文化相融合,打造出高层次、小而精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成为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文化发展的一大亮点。近年来,该总队通过开展文化大篷车、文艺基层行等活动,先后建立了20余支具有边防部队特点的“乌兰牧骑”小分队,警民共建俱乐部80余个,官兵积极参加地方政府举办的那达慕、敖包会和民族艺术节等活动,助推了草原文化的创新开展。
各边防派出所还与驻地苏木结成“文化互助对子”,警民联手营造文化设施共建、文化活动共办、文体人才共育、文化成果共享的平台,通过“每周一次蒙语课、每月一场歌咏比赛、每季一台警民联欢晚会”等活动,不仅密切了警民关系,而且传递了党的声音。
在地处内蒙古最西部的额济纳旗纳林高勒边防派出所,官兵组织辖区土尔扈特蒙古族后裔组建了“文化、维权、文艺”3个小分队,随着参与群众越来越多,文艺分队发展成为“土尔扈特牧人乐业余艺术团”,成为当地首支由牧民组成的艺术团体。近两年,该艺术团体在当地演出几十场次,还组织到外省区、蒙古国演出,不仅促进了当地牧民致富,而且使辖区群众生活品味不断提高。蒙古国南隔壁省省长嘎拉巴特尔闻讯后专程来到额济纳旗观看演出,身为土尔扈特后裔的嘎拉巴特尔激动地流下了热泪说:“想不到,我竟然在中国寻到了民族之根、部落之根!”
【特色文化】坚定戍边信念塑造边关文化内涵
一首首歌曲熔铸边关警魂,一块块石头镌刻神圣使命,一个个特色根雕寄托凌云壮志……
“你看,这块石头的造型像一只鸽子,战士们把它捡了回来,叫它‘和平鸽’;还有这块根雕,形如拿枪的战士,寓意为守护平安。”在阿拉善盟边防支队,战士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起他们捡来的石头和根雕。“取其形、理其意、励其志。一块块石头、座座雕塑反映出官兵扎根大漠戈壁的豪迈情怀,而且大漠奇石、戈壁根雕都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对启发官兵智慧和激发戍边热情都有重要意义。”该支队副政委燕常军介绍道。
阿拉善盟边防支队官兵每次下乡归来,都会带回一些有着特殊造型的胡杨枯木,或加工成飞腾形状的骏马、翱翔的雄鹰,或打磨成奔驰的骆驼、温顺的羔羊。一时间,在宿舍的窗台上、电视房里,摆满了官兵们的杰作,凡是到这里的人无不称奇。为此,各所站专门制作了统一的展览柜,使这些富有情趣的根雕艺术堂堂正正地成为了艺术品。随后,“大漠风情馆”、“戈壁奇石馆”、“胡杨枯木根雕群”等一个个风情园走进了所站,不仅给与寂寞和荒凉为伍的官兵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也带来了“大漠魂”文化。
为塑造“大漠魂”的文化内涵,该支队开展了以身边事物体现戍边军人精神风貌的特色文化育警活动,先后有5个单位在院落中建起了以大漠奇石为主题的警营文化公园,一些边防派出所建立了励志园、奇石馆、根雕室,赋一草一木以文化内涵,化一山一水为精神家园,形成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官兵们通过观赏奇石风韵、雕琢胡杨、红柳之根来品味和陶冶自己的情操,营造了处处有教材、时时有教育、人人受熏陶的文化大氛围。在一些条件最为艰苦的边防派出所院内,几十年来一茬茬戍边官兵用拣来的沙漠奇石堆成了“祖国你好”、“和平万岁”等励志图,把对祖国的忠诚深深镌刻在北疆的土地上。
满洲里口岸是中俄最大的陆路口岸,驻守在这里的满洲里边检站官兵24小时全天候执勤任务艰巨,文化生活成为基层官兵的最大需求。为此,该站党委把红色文化、国门文化、励志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建立了“国门卫视”网络电视台,搭起了“国门讲坛”研学平台。通过新建警史馆、续写站志、提炼站训、总结操守、征集站歌,使边防官兵在共同参与中增强了集体意识。该站还精心编印涵盖精神操守、关怀激励、励志奋进、爱民奉献等边检警营文化系列口袋丛书,广泛开展科队理念和官兵格言、警句征集活动,实现了科队有理念,人人有格言,达到了励志铸魂、强化归属意识的效果。每年,新兵刚入营、新学员一报到,都要在国门前进行宣誓。官兵们用行动锻造了“服务大局、勇挑重担、昂扬进取、实干创新、忠诚奉献”的新时期国门卫士精神,成为边防大文化的一张张“精神名片”,在官兵心中筑起一座座精神高地。仅2011年,该站一线执勤官兵拒贿20余次,部队风正劲足、本色更纯。
【文化名片】打造品牌效应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用“五彩缤纷”来形容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首届文化艺术节活动,最恰当不过。
在这里,形式多样化,群众唱主角。运动赛场,官兵们你拼我抢,龙腾虎跃,“加油”声此起彼伏;舞台上,随着优美的旋律,你方唱罢我登场,引吭高歌,翩翩起舞;文化活动室,各类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异彩纷呈……
今年6月20日到12月底,该总队开展首届文化艺术节,时任总队政委李炳天(现任总队长)在开幕式上说:“群众性既是文化活动的对象,又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我们总队开展文化工作的一张闪亮名片。”
过去,该总队组织大型文化活动时,往往是政治机关通知发下去了,却总是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机关热情,基层冷淡”的现象。随后,政治部主任宝山带工作组调查发现,基层都传达了机关的通知,但动员了半天,群众参与的热情并不高。问题反映上来后,总队反思认为,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仅靠组织几次大型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机制上、制度上下功夫,上下互动才能全面提高群众性参与的热情。为此,总队在今年初召开全区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部队文化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周周有比赛,月月有主题,长年不断线,人人都参与”的工作思路,并举办了总队首届文化艺术节,以此辐射带动基层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6月中旬,官兵威风锣鼓队在二连边防检查站的表演,拉开了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首届文化艺术节“中国作家走边防”首站的序幕。这支由60余名边检官兵组成的威风锣鼓队踏着铿锵的节拍,敲击震天的鼓点,裹挟豪迈的雄风,挥洒出气吞山河、势不可挡的气势!
在10余天的时间里,参与“中国作家走边防”大型采风活动的18位中国著名作家登国门、进草原、穿林海、下所队,与基层一线官兵展开深层互动。作家们走到哪里,文化活动就开展到哪里,仿佛置身于“歌声的海洋、舞蹈的故乡”。采风团作家、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文学教研室主任邢军纪感慨地说:“这是一支有故事的部队,也是一支有文化的部队。”
在今年7月开展的“践行核心价值观,喜迎党的十八大”主题演讲比赛活动中,该总队将全区部队按地域划分为东、中、西3个教育协作区,每个教育协作区经过边防派出所、大队、支队层层选拔,最终来自全区部队的9名优秀选手齐聚青城呼和浩特,进行决赛阶段的激烈角逐。在这次活动中,全区部队有近千人参与,实现了人人受教育、人人有提高的目标。
在该总队首届文化艺术节期间,各级坚持用健康的警营文化占领思想阵地,提升边关文化品位。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精心打造“文化活动周”品牌,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呼伦贝尔边防支队举办了迎新春“歌舞飞扬”联欢会、“缘分天空”警地鹊桥联谊会,创建了“北疆一心,群聚你我”警营绿色网吧QQ群;阿拉善盟边防支队组织文艺小分队下基层,把精神食粮及时送到一线官兵中;满洲里边检站开设“警营小广播”,采用兵说兵事、兵写兵情的方式,带动了一大批文艺骨干的成长。仅今年上半年,部队各级先后邀请著名书法家进警营,举办“警民那达慕”等少数民族传统赛事20余次,并利用野外驻训的时机,及时与驻地群众开展各类文艺演出和文体赛事,使部队群众性文化活动,在边防一线扎根,在警营内外开花结果。
今年8月中旬,由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选送的大型群舞《北疆情韵》在全国公安边防部队文艺汇演中力拔头筹,获业余组舞蹈类一等奖,文艺之花在祖国北疆的和谐警营中灿烂绽放。(通讯员闫立功张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