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公安机关普遍面临着警力不足的问题。但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在短期内大规模增加警察数量很难实现,加之,作为公安机关在新警录入方面的选择权有限。因此,如何科学配置警力,有效整合当前的警力资源,不断挖掘现有的警力潜力,就成为我们自主解决警力不足问题的突破口。笔者认为,优化警力资源配置,让有限的警力发挥最大作用应该推动警力下沉,做大做强派出所,做精做细社区警务,做实做强城区防控,做好做专专业警种。
做大做强派出所,使之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环境稳定、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定海神针”。要充实基层派出所警力。通过落实新招民警必须在基层派出所工作两年的制度,推进基层派出所警力年轻化,缓解基层派出所警力老化的问题。要通过警力整合,打破小机关格局,把综合部门和业务大队的警力补充到基层派出所。要提高基层派出所警员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把提拔重用、立功授奖的机会留给基层。要强化对基层派出所的后勤保障,让基层民警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执法备勤环境优化改善,全力落实从优待警。
做精做细社区警务,将社区警务办成人民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要建立社区警务平台。社区民警在平日工作中,要将采集的实有人口流动人口信息以及其他社情、民情进行更新、维护,在人口管理、打击防控等方面做到资源共享,发挥出最大效能。要完善社区警务民警职责,不断完善社区民警在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管理、信息采集维护、开展群众工作、组织安全防范、维护治安秩序等方面的五项职责,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检查、考核、评比、奖惩制度,做到责权利三者有机统一,真正提高打防管控水平,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要优化社区警务环境,在人员搭配上实行 “老少配”,既要发挥老同志人缘熟、地方熟、业务熟的优势,又利用好年轻民警头脑活、反应灵、信息化运用娴熟的特点,充分发挥传统警务模式的优势,并凸显现代智能化管理特点。社区民警要就地“生根开花结果”,即住在哪个社区就管理哪个社区,与社区群众做到零距离接触,从而激发在基层建功立业的工作热情。要利用好社区警务成果。公安机关各警种需对社区警务工作平台所反映出的社情、警情、民意及时进行研判,第一时间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调整工作方向,更好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和新期盼。
做实做强城区防控,挤压犯罪空间、震慑违法犯罪分子,构建和谐安宁的治安环境。要构建立体式防控网络,完善城区治安巡逻警务机制,建立队伍稳定、反应迅速的巡逻队伍,合理划定巡防区域,实现警力全覆盖、警务无盲区;建立全覆盖无缝隙的监控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天网”工程的效能,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要推进“五管四防三控”社会治安防控模式。即通过建立街道(乡镇)综治、社区(村)居委会、居民小组(片区)、单位院落(物业小区)及治安中心户(门栋长)“五级管理”平台,完善公安专防、社会群防、科技控防和思想提防“四种防范”网络,落实控制社会面、控制发案点、控制重点人“三项控制”措施,将无形治安防范变为有形动作。要拓宽联防联勤领域,大力推广“户户联防”、“邻里守望”、治安志愿者活动等行之有效的群防群治工作举措,
做好做专专业警种,将专业警种做得更专业,突出专业警种作战技术性、专业性,更好地为社会管理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侦查破案服务。要建立大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信息触角长、覆盖面广、反映灵敏的情报信息网,为抢占稳控治安的制高点,牢牢把握治安主动权夯实坚实基础。要建立大防控网络,将现存于街头路面的交巡警,以及各派出所巡逻队伍、各企事业单位内保人员进行优化整合,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成立专业巡逻队伍,同时配备特定巡防装备,真正做到警力跟着警情走,达到出警、处突双赢,实现全方位治安稳控的良好社会效应。
(作者为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公安分局政工室主任 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