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两新组织

山东平度市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

2012-12-20 09:36:4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网 

  2012年以来,山东省平度市围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管理创新,上下联动、企地共建、部门齐抓,以强化服务为切入点,以和谐发展为落脚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实现政府服务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企业发展与服务社会齐头并进,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创新服务机制,夯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基础。一是建立纵向服务网络。市综治委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项组,统筹协调工会、团委、妇联、公安、民政局、工商等部门,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提供融资、用工、培训、维权等方面的服务。各镇(街道)也成立了由综治办牵头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办公室,指导和协调属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履行社会责任。在全市510家规模以上企业设立了综治工作室,派驻了510名社会管理员,通过综治工作室建设强化企业与职工、企业与地方的联系沟通,为企业的社会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打造横向交流平台。积极探索行业龙头企业组建行业商会的新路子,先后成立了酒店服务业、服装鞋帽业等16家行业商会,吸引360余家企业加入商会,通过举办年会等形式,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自律发展。各镇(街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分别成立了企业发展商会,每逢传统节日,召集外商聚会,集思广义、共谋发展。同时,每年举办一次职工运动会、文艺汇演,强化企业与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使投资者及员工产生了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三是拓宽多向服务渠道。深入开展“联手助企促发展”活动,先后与邮政储蓄银行等多家银行签订银企合作协议,为230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争取贷款15.1亿元。建立法律维权中心,设立维权热线,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解决经济纠纷1210件次,挽回经济损失380万元。工商联、工商局、人力资源、工会等部门联合成立了企业用工信息平台,先后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服务到家门”等企业招聘会71次,发布就业信息为企业解决用工2.1万人。市职业教育中心、劳动技校与135家企业签订了定向培养合同,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工人短缺问题。各镇(街道)推出了企业与政府沟通桥梁——“明白卡”,专门把与企业生产相关的水、电、安全、运输、企业后续服务等事项的联系电话印成明白卡发给企业,公开了效能投诉电话,对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进行公开监督和查处。

  二、创新联创机制,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快速发展。一是打造安全发展环境。以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平南低碳生态新产业区、田庄高端装备配套产业功能区五大工业板块建设为主线,先后筹资910万元,在园区出入口、重点企业、重点部位安装了视频监控设施,实现了园区监控全覆盖。各派出所划分巡逻区域和巡逻重点部位,落实经费,明确责任,做到“警察常见、警车常转、警灯常闪”,实行全天候、全覆盖治安巡逻,有力地强化了园区的巡防能力。公安机关以打击 “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为重点,充分挖掘群众潜力,提高攻坚克难能力,快侦、快破针对企业及员工的侵财案件。全方位、多渠道整治治安问题比较突出的企业和重点部位,努力做到不蔓延、不反复、不回潮。今年以来,共破获涉企案件13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1名,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20万元。二是打造企地共荣环境。针对企业建设、生产过程中,极易引发与当地群众矛盾的实际,各镇(街道)由综治办牵头,园区办公室、派出所、信访办、安监办、保障所、工会等多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联合办公室,认真做好企业建设、生产过程中不稳定因素的排查、预防、控制和化解工作。同时,通过协调企业接受园区内适龄农民到企业务工,组织农民建筑队为企业从事院墙和地面建筑施工等形式,间接增加农民与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减少矛盾争端,实现农民与企业的“双赢”。今年以来,共安置园区内农民工就业4100余人。三是打造平安宜居环境。为给企业负责人营造安全的居住环境,维护好外来企业负责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同和、开发区、南村等镇(街道)针对不同外商的居住特点,建造了适宜外商居住的三A小区、水岸豪庭等小区,并对小区实行了封闭式管理,招聘了专门保安人员,全方位、全时空搞好对小区的治安巡逻。此外,为便于外来人员居住和管理,先后建造了8处大学生公寓和农民工公寓,适合1.5万名外来人员租住,消除了外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创新共建机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社会。一是提升员工待遇。积极引导企业尊重员工,善待员工,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健全职工保险保障体系,提高职工工资福利,自觉为职工缴纳“五保”,为员工落实加班费、夜餐费。积极培育先进企业文化,组织职工开展“我为发展献一策”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91场次,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63场次,评出岗位能手、技术标兵等387人;280家企业建立了职工书屋、设立了娱乐活动中心,举办文体比赛630场次,丰富了企业员工的文化娱乐生活。二是参与公益事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自觉承担社会管理责任,积极参与慈善捐款、大病医疗救助捐款、资助“春蕾女童”等活动,共捐款达450万元,资助困难家庭1350家。各非公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关注员工思想动态,建立员工特殊事项“访问制度”,有105家企业建立“困难扶助基金”等,先后解决企业员工的实际困难850件。本着“安置一人、温暖一家、稳定一片”的精神,引导企业主动吸收和接纳残疾人到企业就工,先后为3500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为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和谐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三是主动包联社区。组织126家重点企业分别与126个村庄(社区)开展了“四个一”(健全一个好班子、理清一条好思路、完善一套好机制、解决一批实问题)结对包建活动,为村庄(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提供配套资金500余万元,帮助45个结对村庄(社区)谋划了产业发展,帮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610人,帮扶困难群众260户,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社会认同度。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