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人最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是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吴亚琴主任铭记于心的人生信条,她是680万名党员中的一员,她是成千上万名小巷总理中的一位,因此她是平凡的;但她在十年的社区工作中正是用对困难不畏的决心、对工作一腔的热心、对群众的一片真心温暖着百姓的心,用那种对工作的执着、对群众的负责为同事树立了榜样,在平凡中谱写着辉煌。
长山花园社区是吉林省胜利零件厂的家属区,社区委员会成立于1989年,辖内面积0.033平方公里,近千户居民,人口3764人,驻社区单位3个。由于工作需要,1995年6月,吴亚琴由省胜利零件厂下派到社区,任社区计生主任。说心里话,当时作为企业中唯一的女中层领导干部被下派到社区她心里是非常不舒服的,毕竟将失去在企业中多年奠定的工作基础和优越的待遇,又将面临着新的工作、新的同事、新的环境,重要的是她认为社区工作无非是处理百姓鸡毛蒜皮的小事罢了,自己无用武之地,在企业领导多次的开导劝慰下,她带着情绪走进了社区。刚进入社区工作正赶上计生工作要迎接省检,在她最茫然时社区的同事给了她最大的支持,同事们都对她说:“小吴,不要着急,社区工作分工不分家咱们一起干。”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给了吴亚琴信心和力量,使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迎检的前几日,她和几名社区主任共同建案立卷、起早趟黑逐家走户,社区居民也非常支持,从不难为她们。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社区顺利地通过了省检。就在这次迎接工作中让吴亚琴感到了社区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她明白了百姓的事无小事,让她体会了社区百姓的那份情,逐渐的她对社区的居民熟悉了,对工作熟悉了,对社区同事熟悉了,她在这种氛围下深深地爱上了这份社区工作。
一、加强设施建设,做工作的有心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强,社区日益成为城市管理的重心、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园和各类经济活动的舞台。2001年,吴亚琴凭借着凭着不懈的努力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被选为长山花园社区书记兼主任。长山花园社区在她的领导下,按照“以党建为基础,以建设文明社区为着力点,融建设、管理、服务、教育于一体,贴近生活,注重实效”的总体思路,全面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加强社区党建,切实增强社区建设的合力,推动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努力探索新阶段新形式下社区建设的新路子。
2006年初,团山街道党委研究决定,将原归属龙山社区的部分区域划为长山花园社区管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划分,因为长山花园社区本身是个由11栋楼围成的整体,十分便于管理,新增加一块在管理等方面就存在着问题和困难,尤其是这块区域内的卫生情况一直成为难题。但吴亚琴对此无怨言,她知道这是领导对自己工作的认可、对自己个人的信认。年初,老百姓就针到生活垃圾的问题四处告状,怨声载道。为了解决居民基本的生活问题,天刚变暖了,吴亚琴就带领着社区工作人员对如小山般的越冬垃圾进行清理,一干就是几天,本来身体就不好,大家都劝她休息,可是她还是坚持着。当垃圾清彻底清理后,这里的居民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位新主任。
二、加强党员管理,做党员的带头人
为大力推进社区建设进程,吴亚琴作为社区书记,注重夯实社区党建基础,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发动和动员党员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活动。自实行党员属地化管理后,社区党员数由原来的17名增至195名,人员增多,工作量增大,还有一部分党员对社区的工作和职能认识不清,不愿参与社区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她没有被困难吓倒,“ 调动党员的积极性,要让他们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中来,使他们有了归属感和使命感,自然就会为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这是她的想法。
首先,她领着支委们对新调转党员挨户走访,了解党员的需求,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了党支部和党小组,制定和完善了规章制度,每周定期开党小组会,每月开党总支支委会,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同时还注意在生活上对他们给予照顾。任长春是一名长期患病的老党员,尽管身体不好,但是在社区的各项活动中,他积极参与,从不落后,表现很突出。每次他住院,社区不论经济多么困难,都会拿出一些钱来资助他,直至他去世,社区共资助他1000余元。在任长春老人弥留之际,拉着吴亚琴的手,对她说:“亚琴呀,感谢组织,也感谢你,你们帮助了我这么多。”这样的事情很多,充分地表现了长山花园社区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鱼水之情。这样社区的党员对社区有了认同感,对社区工作有了积极性。
三、加强社区服务,做群众的贴心人
自从她走进社区,将“心系百姓、情暖万家”为社区工作理念,就将社区当作家,将社区百姓当作亲人,谁家有困难、谁家有难处,她都当作自己的事来做。
长山花园社区贫困人员多,共有孤寡老人2名、残疾人24名、重病患者十几户,因此,帮扶工作难度很大。“悠悠万事民为先,百姓才是头上天。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位有困难的人,任何事情都要说到做到。”这是吴亚琴主任常说的一句话。近几年,社区特困人员的就业一直是吴亚琴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掌握全面情况,她进张家,出李家,对社区每一位困难家庭的状况、年龄和特长等基本情况做到了然于胸。然后跑上跑下拓宽门路,掌握信息,并在社区建立了残疾人与用工单位供需信息网、求助簿,利用社区与辖区单位的协作关系,创造就业机会。
在她的工作轨迹里,还记录了一则则为残疾人帮困助学、落实社区残疾人生活保障、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等等而忙碌奔波的事例,不胜枚举。社区有个孤寡老人董兰琴,照顾了她近十年。在十年间,她将老人当作自己的亲妈一样细心照顾着。有一次董兰琴生病住院,吴亚琴端屎送尿在身边伺候了一周,医生不知情都夸董妈妈有一个好女儿。基实在董兰琴的心里面,吴亚琴比自己的亲女儿还亲。2005年,为了满足老人的愿望,她将老人送回了山东老家交到了亲人的手中,在看到老人的一切生活起居都安顿好了才放心的回来。现在,她仍然每月按时将低保金邮寄到山东,还经常打电话、写信,了解老人的生活和健康状况。
在她的带领下,社区各项工作都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各种奖杯、奖状、荣誉证书摆满了整个办公室。面对荣誉和成绩,她感到欣慰,同时,她不断地告诫自己,“没有比人最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决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满足于成绩,要更好地为社区服务,为居民服务,这就是她的人生准则、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