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特殊人群

沈阳:城市流动救助车的一次冬夜巡查

2012-12-19 09:52:4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华社 

    新华网沈阳12月18日电(张非非 曹阳)17日17时30分,杨英杰和张云琦穿上大衣、戴上手套,提起探照灯式手电筒走出了沈阳市救助站的大门,开始每天晚上例行的流动救助工作。

    进入冬季后,各地街头流浪人员的温饱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大事。沈阳市救助站在“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原则的基础上,加大了主动救助的工作力度,从11月中旬开始,24小时派工作人员在街头巷尾利用救助车巡视,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即劝回救助站住宿,对不愿意去救助站避寒的人就发放御寒衣被。

    这晚的夜巡,是杨英杰和张云琦本月第三次搭档。刚出大门,迎面而来的一阵寒风让杨英杰裹紧了衣服。气温有零下21摄氏度,地面上冻着厚厚的冰层。坐上救助车后,张云琦翻阅着白天的值班记录说:“上午在大东区附近发现有流浪人员露宿街头,现在咱过去看看吧。”

    救助车在街上缓缓行驶,车窗外是万家灯火,杨英杰和张云琦目不转睛地盯着道路两侧。10年的救助经验让他们脑海里印着一张地图,“全市流浪人员不多,经常出现的地方不到20个,集中在城市出入口处、商业繁华区、车站等,巡查一半先去这几个地点。”

    车停在了大东区东边城街,立交桥下有一片废弃的工地,凌乱地堆着钢筋水泥。寻着手电筒的光亮,他们看到墙角处露出一团厚厚的棉絮,一个裹着军大衣的老人躺在其中。

    “大爷你是哪里人?”张云琦上前询问。交谈得知老人姓彭,今年56岁,来自吉林省梨树县,独身一人在沈阳靠捡拾垃圾为生。杨英杰笑着对老人说:“跟我们回去吧,到救助站暖和,这里多冷啊。”老人坚决地摇了摇头:“这里挺好,那里住不惯。”

    杨英杰、张云琦回到车里,一边搓着冻红的双手一边对记者说:“不少流浪者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不愿到救助站。常常是我们苦口婆心讲了半天,他们却‘姜太公稳坐钓鱼台’。”

    沈阳市于2008年制定实施了《关于推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社会化的意见》,经过4年多的探索,逐步建立了救助管理工作网络体系。进入12月份以来,已通过发放御寒衣物、安排食宿、返家等方式救助了300人次。很多热心市民熟知救助站的3个服务接待电话,随时将流浪人员情况向救助站报告,救助站接待室再及时传达给巡查人员。

    19时42分,一个电话打到杨英杰手机上,他紧锁眉头,在值班记录上写下:沈阳虎跃快客车站附近人行道上有两名流浪人员露宿,信息提供者是一位姓姚的女士。救助车立刻调转车头。

    经过询问,两名流浪人员都是本地人,因为找不到活儿干,暂时露宿在车站附近,他们请求工作人员给他们两件棉衣。张云琦打开救助车后门,从里面取出两件军大衣递给他们,嘱咐说:“天冷,你们千万要注意别冻着,想来救助站就打电话给我们。”

    沈阳救助站站长甄海军介绍,对于这些流浪人员,救助站与民政、综合治理、行政执法、公安、卫生、劳保等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不会出现推诿现象。任何一个部门遇到病情危重的流浪人员,都会“先救治后救助”,直接联系120急救车送至定点的虹桥医院、安宁医院免费救治,待病情稳定后再由救助站实施救助,从2003年至今,沈阳未出现过一例流浪人员冻死事件。

    “12月份以来送至医院救治的病人有50多人,其中冻伤病人有6名,目前都已痊愈出院。”虹桥医院救助病房主任医师徐克坚统计说。

    杨英杰把刚刚的救助过程详细记录下来,他说:“对所有市民报告的情况,我们最终都会通过接待室尽快把处理结果反馈给他们。”

    据介绍,今年冬天,沈阳市救助站一共安排了10组共20名工作人员参与巡查。21时23分,杨英杰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沈阳大学门前发现有流浪人员喝醉了,现在赶过去。”话音刚落,救助车又钻进了夜色之中……

[责任编辑:朱诗瑶]
相关报道

·专家建言低收入者生活保障 特殊群体应加大救助
·救助从心开始
·重庆巫山:大病救助金破解“因病致贫”
·银川中院发放司法救助金
·河北:迎来入冬最大范围降雪 拉网式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江苏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创新社会管理民心工程

·江苏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创新社会管理民心工程
·安徽凤阳检察院救助困难刑事被害人促稳定保和谐
·河北加大主动救助力度 让流浪人员安全过冬
·重庆“温暖哥”黎浓 深夜全程救助陌生老人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机构:“迷路雏燕”回家还需再送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