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新浪政务微博报告公布: “上海发布”位列本年度全国政务机构微博影响力排行榜第一。
影响力不会凭空而来,尤其在 “不见面”的网络时代更是如此。 “上海发布”的影响力,首先来自它的亲近力。从亮相开始, “上海发布”就真切做到了 “新作风”、“新文风”,从而能够迅速进驻微博这一舆论新阵地。一方面,它无官话套话、文件用语,而是活泼地说,实在地讲,大胆使用网络流行语,改编 “古诗体”吟咏每日天气,如 “大风起兮云飞扬,优良空气兮归故乡,穿得棉毛裤兮不慌张”,创新 “小清新体”引发关注, “明起本市云系增多,一觉醒来你会惊叫 ‘好大的棉花糖’”;另一方面,它发布的内容,很亲民、很实在,如每周菜价抽查、地铁客流信息等等。更重要的是,内容很人性化。 2011年12月3日, “上海发布”发微博呼吁市民,周末不妨买些卷心菜,帮帮菜农。消息发出,市民纷纷走进市场,超市辟出专区促销。
“上海发布”的影响力,还来自于接驳微博舆论场的精准定位。比如,它要求自己的信息发布未必是最快的,但是最权威的;未必每条微博都能满足所有“粉丝”的胃口,但确保总有信息适合你;它关注热点,但也引领热点,贴近生活,有时又比生活高一点。本月10日上午,上海出现了日晕现象。上午10点,“上海发布”就发出“早上看到日晕和幻日了吗”的微博,并对这种现象作了解释。
政务微博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传播平台,同样需要 “善待善用善管”,需要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微博作为新媒体,它一天发几条最佳,保持在什么频率节奏,在什么时段发,都大有讲究。从 “上海发布”的实际表现来看,确实很懂微博特性,文字活泼亲民,内容实在有用,手段灵活多样,交互互动频频,就连发博数量和时段也是研究过的。就近一个月看, “上海发布”工作日平均发博20-30条,周末基本保持在10-20条,发布时间也基本与公众使用微博的3个高峰期相吻合 (上午9时-11时、下午14时-17时、晚上21时-22时)。
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微博 “元年”,那么2011年则被认为是政务微博的 “元年”。截至今年11月,政务微博已经全面覆盖了全国30余个省级行政区,扩展到政府机构的各个领域。众多政务微博的出现,表明政府在 “自媒体”时代正做出信息发布、舆论引导、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转变。下一步,政务微博除了像 “上海发布”这样抓准微博特性、做好自身建设外,还可进一步拓展,着力构建由政务微博、官方微博、媒体微博和 “名人”微博组成的信息发布、关注民生、提供服务、舆论引导的 “微博舆论效应圈”,即通过政务微博做好信息发布,借助各类官方微博发挥服务功能,依赖主流媒体为领头羊的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热点事件中引领舆论导向,利用“名人”微博扩大舆论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把微博办好。
(作者:俞婷 单位:中共上海市宣传党校)